地标丨这条百年里弄,如今是上海城市楹联文化展示基地

行走在老城厢,无意中抬起头,就会发现自己身处在某条老弄堂里,这不,最近,炎炎夏日,周到君就走进了一条近百年的里弄,而且这里还是上海城市楹联文化展示基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普育里位于蓬莱路303弄,毗邻文庙、龙门村及小桃园清真寺,是老西门典型的石库门里弄建筑,内有40个黑漆石库门门栋以及整齐的青砖墙面。小区布局整齐,主弄南北走向,三条横弄东西走向,每幢均坐北朝南,青砖外墙,过街楼为红砖砌筑。

其前身是上海慈善团体老普育堂。1913年6月,上海地方检察厅租赁蓬莱路老普育堂遗屋改建成“上海地方分监”。1923年,监狱建制撤销,分监遗基改建为民宅,称“普育里”。

鉴于普育里有典型的上海石库门风貌,又位于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庙周边,老西门街道于2013年出资对其进行了整修,在每幢石库门大门口均安装了张贴楹联的框架,并在主弄的墙面上设置了古色古香的宣传栏。

走进普育里,在主大门和两个边大门上可以欣赏到已故上海楹联学会名誉会长丁锡满撰书的“里邻圣庙儒风暖;联灿西门墨韵香”,上海楹联学会会长姜玉峰撰书的“四面学宫书声久绕蓬莱境,百年民宅联色长辉石库门”,老西门楹联分会常务副会长曹剑龙、黄浦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张伟航撰书的“普育才识铸斯文百代;恒培德能传千秋正气”等实木雕刻的楹联。在每幢石库门上,都可以欣赏到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底蕴的楹联,还可以了解到中国楹联知识和中华国学经典语录,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014年被上海楹联学会命名为“上海城市楹联文化展示基地”。

关于普育里的建立,祖辈们说最早是由一位犹太人投资建立的,后来普育里改建这位犹太人的孙子还向世界银行申请了贷款,当然,这是后话。

从建筑结构上看,普育里是老城厢少有的标准式石库门建筑,保存得十分完整。主要分前后两楼,从前门一进去是天井,大概有十多个平方米,正对面是长窗落地的客堂间,两侧有厢房。后面有通往二层楼的木扶梯,上去是个露天的晒台。从后门进则是后天井,后面有走廊,还有厨房间。厨房间后面有楼梯,上去就是“亭子间”。对啦,阁楼屋顶还有“老虎窗”,这可是别的石库门少有的。这座老房子历史十分久远,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如今它已经94岁了,很快就将迎来自己的“百岁诞辰”,真替它开心。

图片来源于《老西门社区晨报》

每年春节前后,普育里40多幢石库门建筑大门上都张贴了书法家撰写的春联,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居民群众可以观赏到书法名家丁锡满、姜玉峰等人撰书的木雕对联,近距离地感受楹联文化氛围,通过墙上展出的“楹联知识”、“廉政警句”、“国学名言”等内容进一步了解楹联传统文化。老西门街道多年来坚持文化品牌建设,通过春联这一传统形式,体现祖国繁荣昌盛的大好形势、新春佳节欢乐祥和的氛围,反映黄浦区创建文明城区的精神风貌。

图片来源于《老西门社区晨报》

顺风吹开的三径韵意,把三条弄堂口的联律写实,演绎成了普育里灿烂的文化经历。春雨滋润的石库门里,四十个门栋的朱红笔记,记录着正气浩然的春联轶事。这里的每一朵花,总有联律的春意;这里的每一笔墨,均有醇厚的典籍。自然,自然有一种文曲星的底气,成就了“上海城市楹联文化展示基地”,在这里根深叶茂、婀娜多姿。这里自有蓬莱仙境让你云中遐想,这里自有学宫灵气让你财运插翅。于是,学前街、文庙路的门楣、砖墙,成就了联韵与国学的博大之声,交响起了人文老西门崭新的时代气息。

风从这里起,总飘动一股慈善仁义的云翼;韵由这里传,总享受一番诗情画意的美……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老西门社区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