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后的42天,到迈过百岁的老人!
上海正在密织一张“一老一小”健康守护网!
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卫生健康委党组践行初心使命。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黄红、吴乾渝巡视员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认真听取基层一线对本市卫生健康事业的意见与建议、聆听一线医务人员与社区居民心声。
7月22日,上海市卫健委透露,本市将从市民健康需求出发,进一步优化布局,将“一老一小”健康服务项目纳入社区基本健康服务项目:
对于孩子们来说,家门口看病已经方便很多,提供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84家增加到111家。未来,还将遴选新增22家标准化示范儿科门急诊项目。
对于老人来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六大类141项基本服务项目中,69项主要服务对象为老年人。到2020年,生命中最后一刻照料问题也将逐步破解:在本市所有社区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安宁疗护服务纳入本市社区健康服务清单基本项目。
“老”:构建覆盖本市所有社区的安宁疗护服务
全市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1家分中心、72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162个村卫生室形成的健康服务网络正全方位为老年居民提供基本健康服务。
全市现有全科医生8700名(达到每万人口3.59人),建立5956个家庭医生团队,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健康管理、长处方、延伸处方、优先预约转诊、家庭病床等健康服务。截止2019年6月底,全市“1+1+1”签约居民达到700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376万人。
未来,家门口为老年人的健康服务还将升级!
上海将大力推进家庭病床服务,配置智慧医疗系统、物联网设备、远程互联网服务设备等。
与此同时,规范引导“互联网+护理服务”健康发展,在本市长宁、普陀、静安、浦东等部分区、部分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为出院病人、慢病病人和老年病人提供延续护理、居家护理等。
到2020年,在本市所有社区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安宁疗护服务纳入本市社区健康服务清单基本项目,依托本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三级医疗机构、护理院、医养结合机构等资源,整合政府与社会资源,全面推广机构、社区与居家相衔接的安宁疗护服务,构建覆盖本市所有社区的安宁疗护服务网络。
上海市卫健委透露,上海还将继续优化调整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标准,夯实评估标准作为本市居民享受基本养老、长护险等服务入口的作用。目前,已修订了评估标准2.0版,新标准主要聚焦在优化认知症评估的内容与维度、增加疾病病种并合理调整疾病权重。
“小”:“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儿科医联体签约284家
越来越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孩子们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卫健委透露,目前,上海有1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儿科门诊。
一个覆盖全市的“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儿科医联体正在运行,医联体牵头医院签约医疗机构284家。
目前,与家庭医生签约的0-6岁儿童从18.4万名增至32.1万名(增加13.7万名),家庭医生团队通过健康管理、预约转诊、双向转诊、危急重症转运绿色通道等工作,为儿童提供连续、全面、针对性的健康服务。
如何夯实基层的儿科医生看病能力是上海卫健委一直在努力的。据悉,上海正在推动优秀社区全科医生到儿科医联体牵头医院开展儿科多点执业。
更便捷:近半年相关检查的影像和报告在线查
除了一老一小,上海也正在打造一个家门口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网络。
2019年,本市80家首批标准化智慧健康小屋建设已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
7月起,各智慧健康小屋将陆续建成面向市民开放,年底前全面建成。到2021年基本实现每个街镇至少有一家标准化智慧健康小屋,逐步从居住社区延伸至学校、企事业单位、楼宇等功能社区,并通过智慧健康设备延伸至居民家中。
为进一步提供市民自我健康管理便利条件,方便市民查询本人医学影像检查资料,近期市卫生健康委组织技术力量在“上海健康云”上发布“影像档案”功能模块。
市民在全市38家市级医院就诊并进行X光、CT、MRI等影像检查后,可通过“上海健康云”微信公众号和App查看近半年相关检查的影像和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居民后续可将影像报告通过二维码授权分享给亲人或临床医生,可同步查看管理。不仅如此,还能邀请专家在线权威解读影像报告。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