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总会与药物打交道,但你真的了解它吗?吃药那些事儿,你都做对了吗?
日前,《新药的故事》的作者梁贵柏与资深医药传播专家张咏晴来到上海“光的空间”新华书店,围绕《新药的故事》与读者分享了日常生活中常见药物诞生背后的故事。
撰写《新药的故事》初衷
梁贵柏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20世纪80年代后期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留学,并获博士学位。梁贵柏曾在默沙东新药研究院工作多年,对西格列汀的研发做出过重要贡献。
他长期致力于中美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医药科普工作,常年开设科普专栏,向业内人士和普通读者讲述新药研发的故事,普及药物知识。
今年7月,译林出版社出版了梁贵柏博士的新书《新药的故事》。该书从一位一线科学家的专业视角出发,讲述了十余种对人类健康产生深刻影响的新药的故事。
从广为人知的降压药,到如今备受关注的HPV疫苗,从价格一度令人瞠目结舌的乙肝疫苗,到有望对抗多种癌症的抗癌药物,新药研发的历史也是人类对抗疾病的斗争史,本书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逻辑,再现了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黑天鹅”与“灰犀牛”。
在活动中,梁贵柏介绍了写作本书的初衷。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常年坚守研发一线,深知从科学理论到可安全使用的药物,这其中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普通公众对此几乎不了解,梁贵柏认为,在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研发过程后,公众能更好、更安全地使用药物,保护自身健康。
公众对一些药物治疗存在误区
梁贵柏看到现场读者中既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他觉得很惊喜,也在他意料之中。
随着国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健康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由于环境污染、工作压力、饮食不规律等问题,以及现代医疗检测技术的提高,某些疾病呈年轻化态势,一些从前较为罕见的疾病似乎也变得普遍起来。
梁贵柏以数据例证,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中,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而我国每年宫颈癌新发病例约9.89万例,死亡人数约3.05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前者如今已是常见病,后者也成为热议话题,但是公众对这两类疾病的认识依然存在误区,对相应的药物治疗也不甚了解。
比方说,曾经针对糖尿病研发出的多种药物各有副作用,磺胺酰脲类药物使用不当会造成低血糖,双胍类药物有胃肠道反应的副作用,格列酮类药物可能增加心血管病的风险等。我们当然应该遵循医嘱使用药物,但如果公众对各种药物能多一些了解,就能更理性地看待疾病,减少不必要的担忧或恐惧。
新药研发相关书籍甚少
梁贵柏发现,目前市场上有关新药和新药研发的书籍很少,不能满足行业人士和公众的需求。
谈到长期坚持科普写作的动力何在时,他表示:“媒体在普及科普知识方面还不够全面……我的初衷没有改变,那就是希望更多的读者能从这些成功的故事里,学到贯穿始终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严谨的科学思想,对创新药物研发的风险、周期和社会效益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新药的故事》作为一本大众科普书,详细梳理了药物发展的历史,帮助读者理性看待疾病,多一点思考,少一分恐惧。据悉,译林出版社将继续出版梁贵柏的一系列著作。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