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不只有风花雪月!“普鲁斯特下午茶”沙龙,撩开江南更神秘的面纱

古往今来,多少人吟咏过江南,但什么才是真正的江南?

日前,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游于尘外协办的“普鲁斯特下午茶”系列文化沙龙第九期“江南人物故事会”在外滩22号NAPA举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等嘉宾做客沙龙,一起畅聊深邃又神秘的江南文化。

水暖风清的江南有着最具刚健的力量

 “江南水暖风清、温柔敦厚,好像是一个很脂粉气的地方,是个‘销金窟’,但江南其实背后有很深厚的力量,很强烈的抵抗,是中国文化最具刚健的力量。”

■胡晓明做客“普鲁斯特下午茶”沙龙

23年前,胡晓明在其所著《文化江南札记》一书前言里这样写道。

今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增补版。书中收录了胡晓明关于江南文化的散文共计六十余篇,内容包括了他对明末清初的江南文化、江南士人反清复明的斗争、江南女子的命运等主题的阐释与思考。

胡晓明说,这本书的写作缘于1995年,他用了整整一个夏天重读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如果没有陈先生这本书,我对于‘文化江南’的勾画可能会是另外的样子了。没有这本书,我或许只有想象,而无法观照。《别传》确实是深不可测,但它首先教你懂得如何观照。”

于是胡晓明找来了更多资料,重新梳理了《别传》里的人物关系、故事背景,“我当时有个想法,慢慢地在人物故事里去找资料。有一个电影导演说过,好的故事片都有个特点,往往把人放在最困难的情况下,让他去挣扎、奋斗,看这个人是否能抵抗困境,这样的故事是最好看的。”

时隔23年后对江南有了全新认识

如今距离该书出版23年过去了,虽然再版时,胡晓明对编辑说,“一个字都不改”,为的是保存历史文献原有的真相,但他对江南的了解,在23年后,有了更多新的认识。

 

■《文化江南札记》 胡晓明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他认为,江南其实是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先进、富庶。这方面学术界重视的不够。

著名中国经济史家李伯重教授曾有一组研究数据:1820年,人均国民收入(ppp)以美元折算,当时松江人均1015元;荷兰当时是欧洲非常繁华的主要地方跟英国一样,比英国还要厉害,1938元;而西欧是1194元。

“整个江南经济是江南文化重要的基础,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就没有办法谈到江南的人物、故事、文化艺术。”胡晓明指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江南,它经过好几百年、上千年的积累,大的世家、社会、文明、地域的沉淀然后才会出现。

在他看来,“江南文化仍然有神秘的面纱,江南背后是很美丽、很神秘、很深邃、很了不起的文化,我们今天其实远远没有认真去了解,江南所积淀的人物、故事、文献、生活、社会,我们都没有真正的了解。”

”我们要对江南有超乎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更深入的、更大的、更全面的认识。其次是对江南的文化、江南的文献、江南的生命力——它的刚健的精神、它的抵抗性、它的这种民气我们要重新认识。“胡晓明说。

讲江南文化不能只说风花雪月

来自华师大中文系的徐俪成表示,他对《文化江南札记》这本书最大的印象,就是书中所述江南不仅是柔弱的,是柔美的,它还是刚强的、坚毅的。

在做魏晋南北朝的研究时,他发现魏晋南北朝这些江南士人有个特点,从三国时期开始,江南并不是我们现在想象的是柔美,他们说到江南都是一种骄悍、勇武的形象,六朝江南的文人其实很多武将出身,包括陆机祖父是很有名的东吴大将。“就像胡晓明老师说的江南文人这个特点,一开始是武勇,他们特别能够汲取文化的东西,愿意学习诗文的东西,所以才造成江南又有柔美、又有刚健的特点。”

■沙龙活动现场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研究员陈福康评价,江南文化本来就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优美的、美丽的,还有一部分是斗争的,“当年满清贵族横扫中原大地,反抗最激烈的就是江南。所以我们这里讲江南文化,不能只说风花雪月,更重要的是江南人民的反抗斗争意识。”

身为一名江南人,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郎净表示,“在江南这片土地生活得越久,越有感受。不仅是那些很有名的人物,甚至那些普通场景都是生命里的安顿。”蓝云则分享了自己作为“江南人”的一部活生生的家族小史。

正如胡晓明学生沈喜阳所说,江南不是纸上谈兵的对象,而是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体验构建的。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