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几乎无人自带餐具,公共场所还少湿垃圾桶 | 全面垃圾分类首日④

今天,上海开始正式实施垃圾分类新规。周到君走上街头,在便利店、商场、商店、餐厅、地铁站等等地方专心盯“桶”,发现市民普遍关注垃圾分类的同时,也能进行初步的垃圾分类,不过,仍有一些环节未做到位。

便利店就餐几乎无人自带餐具

在今天起实施的新规中,有一项为上海商家不再主动向顾客提供一次性餐具。

在此前的走访中,周到君发现提供鲜食盒饭的便利店都在收银柜等醒目处张贴了相关提示。

不过今天,无论是人民广场地下商圈还是南京西路上的诸多便利店,前来就餐的顾客几乎都未携带餐具,而是问店员索要一次性餐具。

地铁人民广场站附近的全家店员对周到君表示,可能因为地处市中心,来往的多为路人和游客,因此没有自带餐具。不过,在仙乐斯广场附近的便利蜂,多为白领就餐的一家便利店内,同样顾客都索要了一次性餐具。

一名女顾客表示,如果饭后有清洗餐具的地方,会考虑携带餐具,但如果没有的话,还是会选择索取一次性餐具,因为多问一句也不麻烦。

不过,在部分便利店周到君也看到,就餐高峰时间店员比较忙的时候,会将一次性筷子放在顾客能够到的地方以供自取。

这项新规旨在鼓励消费者自带可循环使用的餐具,来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而绝大多数顾客仍然索取一次性餐具,似乎让这项新规的初衷有些“落空”。

而便利店里的垃圾分类工作实施得还比较有序。就餐完毕的顾客会有意识地进行垃圾分类,将剩菜剩饭倒入湿垃圾桶,将饭盒扔入干垃圾桶。

咖啡店“温馨小贴士”不少

在南京东路世茂广场的星巴克店内周到君看到,咖啡店一楼二楼都进行了垃圾分类。配料台旁放了专门的小卡片,对如何正确扔垃圾进行了指导。

例如塑料瓶、杯套、冰杯、刀叉等属于可回收垃圾。热杯、纸巾、纸吸管等属于干垃圾。剩余食品、茶叶等属于湿垃圾。

在南京西路新昌路附近的星巴克,一体化垃圾桶上,也有手写的黑色小立牌,提醒顾客垃圾分类的详细办法。

不少消费者还有些兴致盎然,举着喝完的饮料杯对着小卡片,一一“拆解”后投入垃圾桶内。

而在吴江路的COSTA内周到君看到,在此前常见的圆形垃圾投放口旁贴上了“干垃圾”的标签,同时还加上了“各位亲爱的顾客,为配合垃圾分类请将您未吃完的食品交于门店伙伴”的提示。

而在店内吧台旁也特别加设了对应颜色的分类垃圾桶,以供顾客投放干垃圾、湿垃圾和可回收垃圾。

香蕉皮扔进可回收桶内

在地铁站、商场、马路等公共场所,多设置干垃圾桶、可回收物垃圾桶。

从首日实施垃圾分类的情况来看,很多市民具备垃圾分类意识,可回收垃圾桶里基本都扔有空的饮料瓶。

不过,在另一些垃圾上,分类就做得没有那么到位了。比如,受过污染的纸张、塑料袋应该扔干垃圾桶,但却在可回收桶里却屡屡出现。

有的纸箱应该放到可回收垃圾桶内,却在干垃圾桶上堆着。

而且,地铁站内的一个可回收物垃圾桶内,出现了香蕉皮。这可能是因为该处未设湿垃圾桶。

“应该再多设一个湿垃圾桶,”几名阿婆讨论起了垃圾分类。“都很关注的,上海人今天不关心房子、不关心股票,就关心垃圾分类。”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妍斐 谢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