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正是有了乡村的滋养,城市才能持续发展。但如果没有规划和创新,等待乡村的,也许是落败。
在上海市农业农村委日前发布的2019年乡村振兴示范村年度建设计划名单中,闵行区马桥镇的同心村以生态保护型赫然在列。
同心村位于马桥镇西南部,是闵行区的10个保留保护村之一,东至管家河,与吴会村接壤,南邻江川西路彭渡村,西南紧邻民主村和女儿泾河,与松江区为邻,北连闵行铁路货运站,在水资源和基本农田两个基本保护区范围之内。
立足本地资源优势
自我加压,拉高标杆
同心村区域面积达1.82平方公里,村庄乡野氛围浓郁,农田风貌浓厚。此外,同心村还紧邻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拟建的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科技产业辐射带动优势明显,具有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资源禀赋,能为示范村创建提供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2019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闵行区委书记朱芝松,区委副书记、区长倪耀明,区委副书记于勇,副区长吴志宏曾多次赴马桥镇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2月28日,正式成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综合组、规划建设组、产业发展组和生态环境组,统筹规划马桥镇乡村振兴的主要工作内容,并编制完成《马桥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于4月发布。
早在2017年,同心村就按照“宜居型”美丽乡村建设标准,通过对污水纳管、河道整治、道路修建、绿化种植、公共服务等项目,完成了对基础设施、环境风貌和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设,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提升。虽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可是眼下,放在同心村面前的难题仍旧不少也不小——既然同心村作为生态保护型被列入示范村年度建设计划名单,那么首先要实施的就是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
由此,马桥镇决定将水系治理作为生态管理的第一道关口,从河网水系、水安全、水环境、水管理这四个方面统筹编制相关的水务规划。依据这些规划,同心村展开对核心片区的圩区进行达标改造,启动引清调水工程。同时,生态管理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垃圾减量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中,农村常见的秸秆垃圾、有害化肥等今后都将送往专门的垃圾中转处置场,为积极创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作努力。
在“人”的管理方面,马桥镇党委书记陈振华指出,第一步便是对出租民房的规范管理。在此前的垃圾分类中,同心村的网格化管理已经深入到每家每户,现在网格化管理将发挥更大作用——及时采集房屋数据、人口数据、民房租赁考核数据等进行大数据分析,不仅能在前端发现问题,还能加快推进农村区域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农村社会治理决策提供有效详实的依据。
另一项重要任务则是对集体产权制度的推进改革,以“份额到村,收益到村”的主要思路,明确所辖各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占的份额,组建镇经济联合社,在党建领导下明确职责,做实清产核资,做好产权界定,预计这一改革将在2019年基本完成,2020年全面完成。
重焕荷巷桥片区新颜
因地制宜,赋能而行
区委书记朱芝松在调研时曾指出,闵行区有能力也有条件在全市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乡村振兴示范村市里的标准是每年每区每镇要有一到两个,虽然今年上报的是同心村,但民主村、彭渡村将同时启动,三个村共同推进。
“借助三村联动推进建设的机会,区域内的农村公路将加快提档升级,汇江路等主要道路的拓宽已排上日程,农村道路交通体系可得到进一步完善。结合村庄改造,架空线的落地作业也在同步实施中。”民主村党总支书记杨方云如此说道。
在同心村、民主村及彭渡村的联合规划会上,记者还看到了一个久违的名字——荷巷桥。荷巷桥是全国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得益于旧时老镇上有座规模不小的货运码头,每天均有来来往往的船只穿梭在柳条港和西河泾,十分热闹。
可惜,今日的荷巷桥早已不复当年盛景。依托当下昆阳路越江大桥等大型公共交通建设,马桥镇计划集中力量,联合三村之力重现集旅游观光、生活度假、科教环保为一体的新荷巷桥片区。彭渡村党总支书记张继光向记者说道,“通过提升区域内本就具备的众多丰富资源,适当增加游船、采摘等宜游因素,建成休闲观光式乡村公园,并将其与韩湘水博园、农田、果林等作为整体打造,一产带动三产,形成乡村体验式的休闲旅游业。”预计荷巷桥片区将在2019年底完成项目的前期设计、评审和立项工作,2020年8月完成主体工程。据悉,“荷巷桥片区”将会是三村关于乡村振兴规划的重中之重。
“生态”先行“产业”紧随
产教融合,争做“绿领人”
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产业振兴,只有产业振兴的经济基础好,才能建设好乡村环境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并最终实现生活富裕的民生目标。
闵行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已有一定成果,马桥镇作为闵行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之一,具有良好的自然基础,凭借这一优势,马桥镇将在尊重现有的地形地貌,保留具有特色的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引入以水稻产业融合为主的新农业创新产业和新农业服务业项目。
农业专家黄桂利表示,“新农业”的引入,一方面是对水稻种植的水源进行生态治理,通过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确保水稻高质量输出,送达每家每户;另一方面是通过引入农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模式,稳定水稻产量,在完成科技种植水稻目标的同时,打造马桥的优质稻米品牌,实现闵行大米的全产业链发展。“把马桥建设成为上海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样板。”
做大做强农业的同时,马桥镇计划以创设大型的农文旅商综合体为主要目标,形成“一核、三区、四园”的产业布局,即荷巷桥农创文旅商核心区;都市绿色智慧农业区、水博园生态休闲文旅区、产教融合及双创孵化区和水稻科技创新产业园、杂粮杂豆产业园、草本水果智慧产业园、国际番茄草莓产业园,以此实现新农业产业融合。
以农业为基础,注以不同的产业模式,如农业加工业的产出即是农业设施、植物工厂等,农业加信息业的产出即是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电商农业等,农业加教育业的产出即是探索农业、亲子农业等。“不同农业新形态的输出,一方面真正做到了产业振兴为目标,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农业新形态促使城市人群、资源和资本回流,农民不再是只会埋头苦干、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没落形象,而是全面转向现代化、职业化的‘绿领人’”。马桥镇乡村振兴办主任陈钟说,童年的乡村是上海抹不去的曾经,如今,乡村振兴不仅唤醒了大家对粉墙黛瓦的美好乡愁,也是让每一个村民都能有满足感和满满幸福感的希望之野。
“小时候的荷巷桥或许又能回来了。”马桥人的美好愿望,或许不久后就将成为现实。
“政院企村”共建“六次产业”提升
为配合建设产教融合智慧型的乡村振兴示范镇,实现政府、企业和村民的共建、共享、共荣的协同发展目标,马桥镇、村委和漫农积极探索“政+院+企+村”共建乡村振兴新模式。
这也是马桥镇对今年初去乡村振兴推进会要求加快推进“三园”工程建设的实质性举措。
农业专家黄桂利表示农业是最老也是最年轻的产业,自古以来的耕种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用新理念来演绎,因此他提出了“中医农业”这一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中医农业”是将中医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取代或控制传统滥用的化农药化肥使用,促使植物体“正本归原”,恢复到原生态的健康生长状态,从而真正生产出优质、健康、安全的农产品。“农村不等于乡村,农业不等于一产。”黄桂利希望通过推动现代农业的普及,带动农业“六产”融合发展,为市民提供的不仅仅是吃的农业,还有看的农业,教育的农业、农业的农业、旅游的农业、文创的农业等,实现都市现代农业高效融合、健康可持续发展。
眼下,漫农智慧农业产业园已经播种第一批水稻。采用“政+院+企+村”(政府、学院、企业、村委)共建模式后,村委、村民除了可以享受到基本收益外,还可以享受到公司增量收益的分成,实现企业与村委村民利益共享,有助于促进农民长效增收。
“三园”工程的建设不易,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发展,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马桥镇将通过与漫农搭建“3+3+3+N”平台,即“三个中心+三大产业化示范园+三个平台+N个重点农场”的打造,丰富集健康、教育、科技、文创等为一体的农业内涵。
同时,漫农作为现代创新农业的代表,将以上海国际大都市市民的健康生活为背景,以创造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目标,以健康绿色的农产品为基底,以马桥田园生态和马桥文化为载体,深度挖掘马桥乡村乡村产业的多元联动,吸引更多健康、绿色的“绿领”企业和人才落户马桥。“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人才,培育对乡村产业真正了解、理解、热爱并愿意投身乡村,让乡村真正成为都市人安家乐业的家园。”黄桂利说道,“我心目中的马桥不仅是上海的都市田园,也是一片充满智慧、创新、健康、温情的乡村,更是“绿领人”的精神家园。”只有打破农业的产业边界、多业态融合,集聚人才,才能让这片“上海之本”的土地重新焕发生命与力量,让马桥的乡村焕发光彩。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孙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