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说过张爱玲是“乱世的佳人”,冯唐说过张爱玲是个“异数”,普通读者从张爱玲的文字当中看到更多的是她的“世俗”和“尖刻”。但真实的张爱玲到底是怎样的,目前能够获得最多认可的素材,就是张爱玲生前与友人往来的书信。
明年是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她的书信集再次受到出版界和张迷们的瞩目。日前,《张爱玲庄信正通信集》精装版(2019)推出,收录张爱玲与好友庄信正从1966年到1994年近30年间的往来信件。总共135封往复书简,包括庄信正收到张爱玲的84封来信,以及他写给张爱玲的50封去信和未写完、未付邮的“半封”。
从这批通信中我们不难看出,张爱玲非常清楚自己留给外界是什么样的印象。她在写给庄信正的信中写到——
“你是在我极少数信任的朋友的pantheon(万神殿)里的,十年二十年都是一样,不过就是我看似不近人情的地方希望能谅解。”
同居一城但“谢绝来往”
庄信正,1935年出生,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比较文学博士。1965年,庄信正为母校一个研讨会邀请一位资深中国学者参加,在夏志清教授介绍下,邀请到了当时已经定居在美国的张爱玲。
这次会面,成为两人友谊的开始,庄信正自此逐渐成为张爱玲“极少数信任的”朋友之一。张迷们比较熟悉的张爱玲的朋友如夏志清和宋淇夫妇,都与张爱玲年龄相仿,庄信正则比张爱玲小15岁,一直都以“后辈”“仰慕已久的张迷”自居。
也因此,自1966年起,张爱玲的工作、搬家等重要事宜,基本都托由庄信正代为处理。而庄信正也以非常谨慎、尊重的态度,没有辜负过张爱玲的这份信任。
庄信正在这本书前言中说——
“除非有事或者太久没有她的音讯而挂虑,我避免打扰她,让她感到回信的压力;而且出于一种矜持心理, 觉得不便多问关于她著作的事或别的文学问题;所以她的来信内容同鲁迅一样大都涉及私事和日常生活……”
庄信正夫人杨荣华在《张爱玲召见记》一文中提及,1972年,张爱玲因嫌当时所居住的伯克利太冷,想搬到洛杉矶或凤凰城,庄信正夫妇帮她在洛杉矶找到了合适的房子。在将张爱玲带进住处安顿停当之后,张爱玲含蓄地表示最好把她当成“住在老鼠洞里”,意思然是谢绝来往。
庄氏的朋友在得知他与张爱玲的关系之后,几次登门欲获得张爱玲的住址信息,都被婉言拒绝。庄氏夫妇也只在1974年离开洛杉矶前夕,获得张爱玲“召见”,这是庄信正与张爱玲的第二次长谈,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不近人情”是因为坚守分寸感
早在19岁时写的《天才梦》一文中,张爱玲就说自己——
“怕见客,……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在待人接物的常识里,我显露出惊人的愚笨。……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张爱玲一生不喜应酬,“什么节都不过”,晚年移居美国后,更是少与人来往。在张爱玲后半生与她保持通信的朋友,无论是庄信正,还是夏志清或者宋淇夫妇,都不约而同地提及她人际关系方面的疏离。
张爱玲说自己“写信奇慢,一封信要写好几天”,因此她在朋友的信中,经常出现诸如“千万不要抽出时间来特为回信”“你百忙中千万不要再写信”“这些都不忙,请等有空再来信”之类的句式。
但是,这些为张爱玲所信任的朋友,并未因此认为她是“不近人情”,而是不约而同地将之归因为她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清醒和分寸感。
张爱玲自己显然也是知道这一点的。1973年中,庄信正告知张爱玲,自己第二年计划离开洛杉矶另谋工作,虽然同居一城却谢绝往来,但张爱玲在写给庄信正的信中还是写到——
“你们明年要是搬走的话,我当然非常怅惘,尽管地方远近于我似乎没什么分别。你是在我极少数信任的朋友的pantheon(万神殿)里的,十年二十年都是一样,不过就是我看似不近人情的地方希望能谅解。”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孙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