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昆曲王子”张军受邀参加在汉堡举办的“玛塔·阿格里奇和她朋友们艺术节“(“Martha Argerich Festival and friends”)。历时10天的艺术节,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艺术家倾情加入。
6月27日,阿格里奇与张军的专场音乐会将古老的中国昆曲《牡丹亭》,与著名钢琴家谢尔盖·巴巴杨改编的普罗科菲耶夫钢琴组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同台展示。试图通过东西两国最经典的艺术作品,将西方音乐中的直白奔放与中国音乐的朦胧婉转,以爱情内核作为纽带,用崭新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
她是钢琴“女祭司”
玛塔·阿格里奇有钢琴“女祭司”之称,毋庸置疑她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女钢琴家,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她的演奏风格浪漫豪放,演奏技巧过人,在当代钢琴家中几乎无人企及。
此次艺术节是以“玛塔·阿格里奇”命名的第二届国际艺术节,玛塔也邀请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音乐家朋友们参与其中,张军荣幸受邀,这也是马塔与中国戏曲艺术家的首次合作。
“昆曲王子”始终“在路上”
张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中国国家一级演员,有“昆曲王子”之美誉,现任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从艺30年来,他主演过《牡丹亭》、《长生殿》、《春江花月夜》、《我,哈姆雷特》等多部大戏,塑造了昆剧舞台上多个风格迥异的角色,并成为中国戏曲表演最高奖项“梅花奖”的获得者。
近十年来,他着力于探索古老的中国昆曲与世界音乐、戏剧的相互发现、相互融合,成绩斐然。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旋律中,他不断尝试用其特有的解读方式,与世界分享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并以他准确的舞台表现力,吸引到国际顶级艺术家的目光,促进了世界艺术的大舞台理解并欣赏中国独特的审美标识。
柳梦梅从两架钢琴中走出
此次德国之行,张军再次邀请到台湾著名导演李小平倾情执导,演出场地在汉堡莱斯音乐厅。本次演出的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钢琴组曲,是谢尔盖·巴巴杨于2013年首演的改编版,共12首,其中穿插昆曲《牡丹亭》的部分片段进行表演。
舞台上,在悠扬的古琴与笛箫声中,张军饰演的柳梦梅款款而出,台上两架相依的钢琴,似乎在盼望着一场两种极致的碰撞,是悸动的欲念?抑或是如影随形的依恋?昆曲的缠绵音韵引出暴风骤雨般喷薄而出的琴声,这是一场有声有色的情感考验,面对这无极的人间至美,观者或许会慨叹生命的值得。
一个汤翁与莎翁对话的夏夜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文艺复兴晚期著名的爱情悲剧,他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勇敢追求悖于世俗的爱情,虽受现实残酷的伤害,但无悔生命祭告爱情,更一路追随。
由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而来的钢琴组曲,是普罗科菲耶夫在钢琴领域进行新探索的成果,作品采用了抒情而优美的旋律,丰富多彩的和声,多样化的节奏,把舞剧音乐的戏剧性、交响性、抒情性的艺术特征通过钢琴表现的淋漓尽致。
昆曲《牡丹亭》是昆曲舞台上一朵瑰宝,400多年前,汤显祖的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以它“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情愫打动了一代代痴男怨女,不自禁的深陷于这浪漫而典雅的爱情故事,红尘紫陌的夙世姻缘,一眼便是万年,起死也可回生。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在文学历史长河中都有着标杆式的地位,它象征着东西两片文明浸染下16世纪人类在文学思想史上抵达的前所未有的成就,他们经由千百年来人类永恒的课题——爱情与生命,来探视我们存活于世的价值厚度。
昆曲《牡丹亭》和钢琴组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对话,将400多年来东西文化差异下,以生死度量两种戏剧形象,进行爱情的演绎,都是至真至爱至美的,看似相异,实则是更深成次的殊途同归。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邱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