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腿勇士”夏伯渝 爬完珠峰还有梦-制定“7+2”全新计划:登顶七大洲最高峰,征服南北两极

晨报记者 金 昊

在此前进行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位特殊的客人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夏伯渝——劳伦斯年度最佳体育时刻奖获得者,中国首位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者。必须说明的一点是,此前中国体育界只有姚明、刘翔和李娜获得过劳伦斯世界体育奖个人奖项。

“劳伦斯”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桂冠,象征着胜利。劳伦斯奖不仅是世界体坛最具影响力的大奖之一,也是目前唯一全球性的体育颁奖仪式。和夏伯渝一起在劳伦斯体育时刻票选中占据前三位置的候选者还有:南非第一位黑人对抗赛队长斯亚·科里斯和正在与运动神经元疾病作斗争的苏格兰橄榄球传奇人物多迪·威尔。

为何是夏伯渝最终获奖?劳伦斯组委会在官网上给出了答案:经历了冻伤、截肢、癌症、血栓等众多挑战,他从未放弃与珠峰拥抱的梦想!2019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年度最佳体育时刻奖得主夏伯渝的故事,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人的坚毅和信念。

6月24日晚,由上海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主办的“发现户外”讲座邀请到劳伦斯奖获得者、著名中国登山运动家夏伯渝在上海东方体育中心分享自己的珠峰“逐梦”之旅。在这场分享会开始前,我们和夏老聊了聊他和登山之间的不解之缘。

是珠峰接纳了我 并不是我征服了它

2018年5月14日上午10时40分,原国家登山队成员夏伯渝成功从珠穆朗玛峰南坡登顶,这也是他人生第一次站到“世界之巅”。这一刻,距离他首攀珠峰已经过去了43年。

1975年,夏伯渝作为国家登山队一员第一次攀登珠峰,但中途遭遇暴风雪无缘登顶,在下撤途中,他将睡袋借给藏族队友,“我那时有个外号叫‘火神爷’,我不怕冷,就把我的睡袋让给了他。”但返回大本营后,他的双脚已经成了黑色,双腿因冻伤被迫截肢。

从那时起,一个穿戴假肢的人开始用半生的精力去征服世界最高峰。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夏伯渝坚持训练直至残肢受损,甚至不得不进行第二次截肢手术;他5次向珠峰进发,前4次均受自然条件所限被迫下撤,尤其是第4次。那是在2016年,当时他距离最后的终点只有94米了,但他还是没有完成对世界最高峰的征服。那或许是他一生中最难做出的决定,因为回到北京后他就被医生下了禁令:永远不能再进行极限运动。

那一刻,无论是夏伯渝自己还是原本对他报以期待的赞助方,都开始降低对于他登顶珠峰这件事的期待。精力、财力,正在一点点被这座山耗尽。怎么办?夏伯渝先说服了自己:“上次不能登顶是天气的原因,不是我自己的问题。”随后,他开始了每天清晨4点起床锻炼,每天保证至少5小时运动量的长期训练。

在这个过程里,没有人能够感同身受,事实上,过去几十年也同样没有,但至少那时,旁人对他还抱有很大的期待,那也是一份动力。最后这一次,孤独的他更像是在独自面对“最后的战场”。

所以,在劳伦斯颁奖现场夏老的那句“我非常感谢珠峰,去年我69岁,第五次攀登它的时候,它终于接纳了我。”令人产生了好奇。

接纳?在人类漫长的攀登珠峰的过程里,“征服者”是所有登山家的标签,也应该是夏伯渝的坚持所在,但在夏老本人看来,“征服”这个词并不妥当:“五次登珠峰的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根本不能和大自然去抗衡。在我登珠峰这五次里,我有四次都失败了,就是因为老天爷不眷顾,而且前四次在登珠峰的过程中,我见到了很多人都死于自然灾害,所以,能够登顶成功,其实是珠峰接纳了我,并不是我征服了它。”

登顶以后 我反而有一种愧疚感

即便是一位登山家,哪怕拥有登顶珠峰的辉煌,日子也要一如既往地过。提到自己的家庭,夏老言语间始终带着歉意:“我登顶以后,第一件事就是经珠峰大本营的电话连线,给远在北京的妻子打电话。她哭了,我也哭了,我登顶的那一刻都没哭,但听到她的声音,我也没有忍住。这几十年,家人对我的付出、关爱和包容有很多,但我其实很少顾及到他们的想法,就执着于登山这一件事,思想上、精神上,家里人也有很大的压力。所以登顶以后,我反而有一种愧疚感。”

也许夏老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份愧疚感在他登顶前就已经产生了。不知是预感这会是夏老最后一次尝试,亦或者是夏老在准备过程里的某些细节让大家增加了信心,在夏老出发前,工作人员瞒着他,把他儿子夏登平请到了珠峰大本营,“我是真不知道,直到我出发的时候,他突然出现在我眼前,挺感动的,没想到他能来。这些年家里人一直都很支持我,尽管他们支持的并不是我去登珠峰,但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所以看到我儿子的时候,挺激动的。”

有了儿子的助力和老天爷的眷顾,这一次,珠峰终于“接纳”了夏老。这无疑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时刻,但很少有人关注到在登顶那十几分钟里夏老本人的一些真实感受,尤其是这样一个问题:在如此成功的时刻里,自己还有遗憾吗?

对此,夏老的回答是:“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拍一张我跟珠峰单独的合影,也没有拍一张我拿着国旗的照片,还有一些我之前就想好的Pose什么的都没来得及做。因为上去以后有好多人过来跟我照相啊、祝贺啊什么的,跟爱人通电话之后就一直在做这些事儿,结果也就十几分钟吧,暴风雪就来了,所有人必须马上撤退,就撤了。”

——“会为了这些遗憾再去尝试一次吗?”

——“不会了。”

山永远在那里 生命才是第一位的

对于所有登山爱好者来说,珠峰是梦想般的存在。夏伯渝历经曲折圆梦成功的故事让很多登山爱好者为之振奋,甚至在社会层面也引起了广泛讨论。

夏老曾经接到过一个电话,“是个年轻小伙子,说要和我一起爬珠峰。我问他之前有什么登山经历,对方给我的回答是‘泰山’”。

这个引发现场哄笑的例子,在夏伯渝看来却未必是个例,“很多人会觉得你一个老头、没有双脚都可以做到,我们年轻体力好怎么不行?”事实上,登顶者的经历固然精彩,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背后的专业性和系统训练。夏老数十年如一日坚持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的,他每天都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每周三次骑车20公里去爬香山,因为使用假肢没法跑步,他就选择快速徒步10公里。

那么在具备了相应的身体素质之后呢?夏老的回答是:不能因此而盲目。在这里,夏老引用了他2016年距离登顶珠峰只有94米的故事,“山永远在那里,生命才是第一位的。”

话虽如此,已经饱经风霜的夏老却并没有打算停下来。他透露,接下来自己将和团队借助公益慈善的途径,尤其是帮助青少年群体去实现梦想。另外,夏伯渝也为自己制定了“7+2”的全新计划——攀登七大洲最高峰以及南北两极点的极限探险。“梦想已经实现了,但我还有新的目标。”

因为时间和体力的关系,我们没能在2个小时的分享会结束后再与夏老进行交流,但在短短2个多小时的接触里,这位开朗、健谈的老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像《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所写到的:“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金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