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附中6名学生居然发明“全自动”垃圾桶!还是四合一的!

上外附中的6名学生,居然发明了一款“全自动”的垃圾桶!还是四合一的!这款垃圾桶长啥样?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设计?今天(27日)下午,记者找到了这几名学生。

“其实我们自己一开始都觉得垃圾桶很脏,会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我们想到做一个炫酷的垃圾桶来提高人们的意识,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学习垃圾分类。”来自上外附中高一学生戚蕴怡笑着说。

有人来时,垃圾桶会旋转成4个桶

一个石墨色正方体上叠加着一个金色的圆柱体,像极了一个电池,这便是“四合一”智能分类垃圾桶在静置状态下的外观造型。除了垃圾类别的箭头标识外,正方体上用一系列白色的图案,标记出不同的垃圾分属哪个类别。“这样大家能够看得清楚一点,不用再掏出手机搜索它属于什么类别,而是看到它就可以扔了。”戚蕴怡这样说道。

当有人走近这款垃圾桶、准备投放时,垃圾桶会自动感应,并以花瓣的形式旋转出下方的正方体。正方体将旋转成四个独立的垃圾桶,分别对应“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进行“四分类”,供人们进行投放。

当人们手里拿着其他物品时,可能不方便用手再去打开垃圾桶,所以戚蕴怡与她的组员们想到了用感应的装置,来方便大众投放垃圾。当垃圾投放完毕,垃圾桶会自动合起,重新实现“四合一”。

旋转采用的花瓣形式,契合了上海市花白玉兰的形象。戚蕴怡介绍道:“电池正好是有害垃圾,我们想通过旋转变形的外观来暗喻,垃圾通过分类,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D打印,遇到了困难

戚蕴怡是小组的负责人,其他组员还有史楚天、陈齐佳、范倍铨、黄芷皙以及吴桐。他们自主报名参加了2019届全球中学生可持续发展创新大赛。大赛面向全球中学生,每年在全球范围内组织中学生以团队形式开展实践的社会创业项目。6位组员凭借“四合一”智能分类垃圾桶,荣获中国站冠军。

“我们想要制作出一个能够唤起大家对于垃圾分类的意识的物品。”戚蕴怡说道,“我在路边经常会看到清洁工把垃圾一个一个再捡出来,心里不好受。”于是戚蕴怡便召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组成了小组,用一种创新的方式,让垃圾分类变得更加有效。

范倍铨和戚蕴怡一起操刀设计时,“一个旋转出来的盒子”,这一灵感的迸发为这个作品奠定了基础。通过造型的搜集、比对,他们最终确定想要制作成花瓣旋转的形式。随后,在电脑上进行建模,再前往3D打印博物馆,进行模型打印。在打印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垃圾桶内的齿轮是比较精细的机械,制作时一定要齿轮卡好,3D打印无法准确契合摩擦力与力度的精确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戚蕴怡和组员最后用了3D打印做结构展示,像展示内部零件一样。同时,学生们着手联系了一家公司,做出一个可以实现旋转的成品,用于展出活动。

还配置了桌游小游戏

除了垃圾桶,学生们还配置了一款垃圾分类桌游小游戏。

“如果转到干垃圾,它对应的是黑色,你就要抽取一块黑色的积木。”戚蕴怡笑着对转盘做了介绍。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个黄白相间的转盘装置,不同的转盘格内,写有不同的垃圾名字。人们在玩转盘垃圾桶时,戚蕴怡和组员们介绍了这些垃圾所归属的类别,然后再抽取掉对应颜色的积木。

积木由木块涂色、搭建而成,戚蕴怡和组员们亲自用涂色笔一笔一画地将木块填涂上不同的颜色。“我们当时涂完后放在教室的后面角落里准备晾干,一下课发现很多同学已经在玩转盘和积木了。”戚蕴怡谈起这段回忆时,格外开心

戚蕴怡和组员们也是五里桥街道的科创少年环保志愿小队,他们在街道活动中展出过“四合一”垃圾桶还有转盘游戏。街道对“四合一”智能分类垃圾桶项目给予了关注,并对3D打印等多方面内容提供了帮助和支持。

首次合作,像开公司一样

6名学生是首次合作,“我感觉像开公司一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我根本不知道,这个垃圾桶生产出来到底有没有价值。”戚蕴怡表示,设计过程中,有时也迷茫。

但学生们没有放弃,他们像大人一样,不停地去联系活动场地、发送洽谈邮件等等。“我们努力之后,也有成功啊,这给了我们很多信心。”戚蕴怡感慨道。“我们现在会发觉每一个人的优点。”此次活动不仅锻炼了组员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也提高了沟通能力。学生们说,他们并不是什么环保小达人,“但是在学校,看到同学之间也开始讨论、研究我们创造的垃圾桶,觉得挺开心。感觉唤起了大家的环保意识。”

接下来6名学生还将对垃圾桶进行设计修改,比如容量、颜色,计划能把“四合一”智能分类垃圾桶投入生产,主要面向高端酒店商场、高端小区、大堂之类的场所。

“以一种这种创新课程的方式去解决社会一些问题,我感觉很酷。其实在做的过程中,每一步都很难。但我认为任何一件事最难不过在于从来没做过,不像数学题不会一学就好。这个没人来告诉你每一步该怎么做。但一步一步,现在回头看很有成就感!”戚蕴怡说。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朱晓芳 蒋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