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解决“产学脱节”难题 助推上海电影人才储备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举办大半,即将走入尾声。电影节期间,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国际制片人高峰论坛、电影行业如何构建有效的工业化标准体系、电影教育创新论坛等多项论坛如期举行,尽管讨论内容、角度各不相同,但在很多论坛里,嘉宾们都提到中国电影行业对人才的渴求。

《流浪地球》制品人龚格尔在电影教育创新论坛中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他说,我国技术上不缺人才,但在大部分电影收入只依赖票房的情况下,工作人员的付出和收入很难对等,无法说服技术人才来攻电影业。

提到学电影,龚格尔开玩笑说:“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报表演或者导演,制片知道的人都没那么多,更别提幕后更细分的技术活。”

不同于龚格尔,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院长蒋为民从教育角度解读了人才稀缺——产学脱节。她说:“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特别感慨,中国的影视类的院校大概有三百多所,重点大学达到了30所,我们每一年就是在影视类的专业报考人数不断在攀升,其中有一家特别知名的电影学院今年参加艺考的人数达到了6万人,很多名牌院校的毕业生进入到社会以后,他们往往会发现很难接触到行业,或者从业之后他们四年来学的专业也并没有太大的用武之地。”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和电影业有着极深的渊源。早在2011年,上海政府就已经关注到产学脱节的现象,在出台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就提到:鼓励本市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和多类型的电影人才培养;鼓励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电影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中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院校与行业机构产学合作等多种途径,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培养电影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在上海对文化产业多方扶持的背景下,上海大学和国际一流电影制作学院合办的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就在上海落地了,“入学即入行”是该学院的教学目标。温影方面透露,目前已和上影集团、中联投文化、东方梦工厂、Start films、阿玛尼、蓝海创意云等6家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在未来五年中,温影将和这些产业中的重要企业在创作合作、教学和人才交流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的深度合作。据了解,截止目前,温影已向电影产业输送多达400名左右专业人才。从温影毕业后,校友们广泛参与到电影、网大、电视剧、网剧、动画、游戏产业和行业中,并活跃在第一线,直接或间接产出作品百余部。相关统计显示,温影校友所参与的院线电影国内市场票房总计约250亿元人民币,全球市场票房总计高达358亿元人民币。

阿里影业董事长樊路远在此前的论坛上说:“工业化是中国未来跟好莱坞一起成为全球文化产业输出者非常重要的目标,我觉得真正的工业化是电影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上海这片电影文化底蕴浓厚的土地上,在产学界联系愈加紧密的未来,中国电影距离真正的工业化不会太遥远。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