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市人大常委会4月18日正式启动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专项监督以来,到今天(6月18日)正好2个月。期间,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先后赴全市16个区进行了第一轮调研,覆盖了居住区、企事业单位、酒店商场等各类场所。
在今天的调研座谈会上,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介绍,为掌握各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真实情况,他们采取了明察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每次调研均安排“小分队”不打招呼随机抽查垃圾分类情况,了解了各区在准备《条例》实施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
18项规范标准密集出台,其中13项已公布
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崔明华介绍,从调研情况看,随着社会宣传培训和组织动员广泛开展,全社会形成了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
本市垃圾箱房改造、分类收集容器设置、收运车辆配置、两网融合点站场等设施设备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垃圾分类投放、收运的硬件条件基本具备。
各区、各街镇都在抓整区域推进,居民小区、单位、公共场所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启动。
围绕《条例》贯彻实施相配套的18项规范标准密集出台,其中13项已向社会公布、2项已进入报批程序,另有3项在积极推进。
各区针对基层实际,探索了定时定点投放、沿街商铺垃圾上门收运、设置移动垃圾箱房、湿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等有效做法。
研究短板和瓶颈问题,力求尽快突破
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建议,下一阶段,市、区各级政府要针对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抓突破抓落实。
要实现区与区之间、街镇之间、小区之间、单位之间垃圾分类工作的齐头并进、整体提升。要宣传到户,针对不同群体特点进行耐心细致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要加快部分区的垃圾箱房改建、两网融合点站场建设和分类收运车辆配置,特别要加快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建设,积极推进集贸市场等场所的湿垃圾就地处置设施建设。
要加大推进单位垃圾分类的力度,党政机关要带头做榜样。要提高物业企业的积极性,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机制研究和监督考核,进一步督促物业落实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的责任。要对短板和瓶颈问题加强研究,力求尽快突破,譬如快递、餐饮外卖等包装垃圾如何实现源头减量,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相关补贴政策、湿垃圾资源化产品标准如何尽快出台,等等。
加强暗访调研和随机抽查,收集来自一线的意见建议
按照专项监督工作方案,7月1日法规实施后至11月份,市人大还将围绕各级政府、各部门及各类主体落实法定责任、依法推进垃圾全程分类管理的情况,开展第二阶段的监督调研。
垃圾分类做的好不好,与各单位各部门领导是否重视、操作层面是否真正抓落实直接相关,特别是街镇层面抓落地至关重要。接下来,市人大将进一步与16个区人大常委会联动开展监督,推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相关主体切实担负起推动垃圾分类的法定责任。
“两网融合”回收体系如何尽快构建,湿垃圾的出路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重点关注。因此,下阶段将进一步聚焦垃圾分类的关键环节和目前暴露出的短板问题,推动政府采取措施实现突破。
而在发动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共同全力推动这项工作方面,除邀请代表赴各区进行监督调研外,还将通过组织代表参加问卷调查、联系社区等活动,深入社区、单位开展灵活多样的调研活动。
加强对全市工作推进情况的暗访抽查和第三方调查评估,切实推动提高垃圾分类工作实效也很重要。因此,下阶段还将加强“小分队”暗访调研和随机抽查的做法,收集基层一线、实务操作部门、市民群众对垃圾分类及法规实施的意见建议,及时梳理垃圾分类推进中的好做法和突出的瓶颈问题。同时,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就全市垃圾分类推进情况进行评估,重点对垃圾分类居民参与率、湿垃圾和可回收物分出量等变化情况进行量化测评分析,为准确评价各级政府工作实效、精准提出工作对策建议提供参考和支撑。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何雅君 杨天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