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即将于7月1日起全面实施。如何高质量、高标准创建第一批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垃圾分类的“硬骨头”怎么啃?
今天(6月18日),市人大、市有关单位和媒体代表在长宁区调研垃圾分类工作时,长宁区政府在座谈会上介绍了整区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和《条例》实施准备工作的情况。
“全面撤桶”引争议,调整两定开放时段方便居民
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推行两定(定时定点投放)很重要。据介绍,截止目前,长宁区完成两定居住区创建727个,占居住区总数的98.38%;完成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创建点位690个,达标比例97.05%。周桥、虹桥、程桥街道成功创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其余7个街镇已递交示范街镇的申报表,待市级综合考评。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整区域全覆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遇到“硬骨头”、啃下“硬骨头”的过程。面对沿街商铺生活垃圾收运问题,长宁区及时总结分类上门收集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5月1日起,全区10个街镇实现沿街商铺生活垃圾分类上门收集全覆盖,共覆盖道路167条,商户6875家。
“全面撤桶”是推进两定过程中,居民投诉和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特别是高档商品房小区,楼层“撤桶”一直是关键点。长宁区因地制宜,对于需要楼层“撤桶”的小区居民进行精准排摸,调整两定开放时段,适应大部分居民投放,对于孤老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居民、上下班时间确与开放时段无法衔接的居民,提供约定时段志愿者上门分类收集服务,对于主观意愿不配合的居民采取综合劝导措施。
推出绿色账户微信小程序,实现“一户一卡”识别绑定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围绕《条例》实施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具体执行,长宁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准备工作。
在保障全程分类效果的实现方面,长宁区结合全区湿垃圾产生量、湿垃圾纯净度及性状和清运车型等特点,对转运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同时制定湿垃圾中转设施改造计划并将尽快实施,努力实现转运工作的智能化、高效化、精准化。按照“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的原则,制定了对不符合分类质量标准生活垃圾拒绝收运的具体操作流程,明确收运单位工作职责,制作印刷了告知单,将于《条例》实施同步执行。
在完善全链条管理的建设方面,长宁区对全区26家菜场进行了全面调查排摸,要求各菜场配置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特别是16家国资菜场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同时,长宁区还在探索运用生化装置,将厨余垃圾进行降解分解,让大家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垃圾分类减量的切实效果。
在形成全民参与的社会动员体系方面,长宁区将在《条例》实施前后密集开展集中普法宣传,从6月24日起,携手区内企业分众传媒对全市24000个楼宇点位和53个大卖场进行滚动视频宣传。在现有绿色账户管理平台的基础上,研发了长宁绿色账户微信小程序,实现绿色账户卡“一户一卡”识别绑定、刷卡积分规范性限制设定、优化查询统计等特色功能。在制定《长宁区生活垃圾管理社会监督员管理办法(试行)》的基础上,组建起长宁区社会监督员队伍,在区人大、区政协和群团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形成完整的管理机制。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何雅君 杨天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