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影拥抱“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个性与牵手

两年前,印度用一部《摔跤吧!爸爸》征服了国内的许多观众,这部电影在中国最终凭借12.95亿的票房成为了一部现象级影片,随着“一带一路”的推动,这两年我们在影院看到的印度作品越来越多,叫得上口的就有《印度合伙人》、《厕所英雄》、《调音师》、《印度制造》、《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6月18日上午,“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在银星皇冠举办,本次论坛邀请了菲律宾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等诸多在国际电影界有一席之地的人物,此次论坛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影节”进行深度探讨,以了解各国对电影节的需求。

为响应“一带一路”的倡议,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围绕“一带一路”设置了多场论坛,邀请了包括印度、乌克兰、菲律宾、波兰、土耳其等“一带一路”影人在共商共建共享中有机会展开进一步合作。

自2015年专设“丝绸之路”展映单元以来,上海国际电影节每年都在创新升级,去年电影节设立“一带一路”电影周,并于电影节期间成立了由29个国家31个电影节机构组成的“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今年联盟又加入了7位“新伙伴”。此外,今年的电影周将展出由各国成员电影节推荐的24部影片。

在我国政策利好和相关人员积极推动的大环境下,“一带一路”成员国在电影方面拧成了一体,通过互帮互助来讲好本国故事,并更大程度地开放各自的国内市场,为之后在“一带一路”下展开的深层次合作先行打通民心基础。

各国影片齐绽放 增加国民间的亲近感

《印度制造》是一部由夏兰特·卡塔里亚执导的印度喜剧电影。该影片讲述了小裁缝实现梦想的故事:在叔叔的缝纫机店打工的青年茂吉被叔叔和他的儿子百般羞辱,为此,他的妻子感到十分伤心,并劝丈夫离开缝纫机店自力更生,茂吉在妻子的陪伴下经营起自己的裁缝摊,这期间他遭遇了母亲生病、买缝纫机的周折以及遭人眼红被骗的曲折故事。

和《摔跤吧!爸爸》一样,《印度制造》也很大程度地展现了印度的风俗。在妻子给摆摊的丈夫送餐时,丈夫邀请妻子和自己一起吃饭,在以往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让妻子十分感动;购买缝纫机在印度并不是想买就能买,购买者需要通过测试才可以获得……

“这个故事的构建起源于我的亲身经历,我在故乡看见一位以缝纫维持生计的裁缝,因为没有按时交货,遭到别人的辱骂,这是普罗大众维持生计的故事,源于真实的印度,源于真实的人性,”导演夏兰特·卡塔里亚告诉记者,“我想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大家都会面临生存的挣扎,为生计去努力,这样的情感是相通的。”

《印度制造》的展现,让很多没有去过印度的人对印度风土人情构建起了自己的解读,情感的相通或多或少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拉近了两国的距离。

和《印度制造》一同在“一带一路”电影周入围的还有我国导演王丽娜的《第一次的离别》。该片聚焦塔里木沙漠边缘的沙雅县,男孩艾萨的母亲因病在家,年幼的他肩负着照顾母亲的重任,与凯丽努尔比姐弟一起享受着童年,也即将一起面对人生的各种离别。

这是一部横扫国际影展的国产佳作,包括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最佳影片奖,《第一次的离别》的发行并不局限于本土,包括国内、欧洲、东南亚、北美、中东都成为了它的发行市场。

今年“一带一路”电影周展出的24部电影是从沿线53个国家和地区所申报的1875部影片中脱颖而出的,丰富的语言、文化、社会、历史背景,让这些影片呈现出精彩的人物与情节,正如本次影展主题“生活之光”,“一带一路”影人在作品中讲述了生活带给人们的无尽光芒和力量。 

风俗是本土的,但人性是世界的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需要打通的五个方向,在这五个方向中“民心相通”成为合作的基石,正是出于此,有学者提出电影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前置产业,“电影业的文化属性使其能在两国百姓之间建立起了解和沟通的桥梁……电影在需求层次结构中属于高层次需求的文化产品,随着一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百姓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这类文化产品的需求是递增的。”

出于以上共同的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急于通过在电影上的合作,用国际先进理念拍摄出折射本土文化的故事,以寻求他国人民的理解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印度有讲故事的文化,但是我们的基础设施是不足的,”《摔跤吧!爸爸》制片人悉达多·罗伊·卡普尔在国际制片人高峰论坛中坦言,“我们可以从这里学到很多,比如说怎样打造市场,从而更好地支持更多种类的电影去讲故事。”

通过国际化手段打造本土故事,再反哺国际市场,关于是否会遭遇水土不服,悉达多·罗伊·卡普尔一点不担心,他说:“这个故事发生在印度北部的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的父亲,最后发现自己的梦想只能由女儿实现,有很多印度人民可以从中找到共鸣。回顾过去,我看到印度和中国都有类似的文化和传统,也都有过女性没有得到平等对待。”

悉达多·罗伊·卡普尔相信,印度和很多国家有相同的共性,这些根本上的共性是印度电影传播的基础,“《摔跤吧!爸爸》为什么能够成功?因为我们讲述的故事有很多人性化的东西,人性是全球性的东西。”

电影人Megan Gathercole带来的是中澳合拍影片《葡萄之王》,影片展示了来自宁夏和澳大利亚的年轻人之间的友谊。澳大利亚作为“一带一路”的成员国之一,希望在“一带一路”的平台上宣传这部电影,Megan Gathercole表示拍摄这部影片的一个目的就是鼓励观影群众去澳大利亚旅游。

“在整个‘一带一路’之下会继续加强两国电影方面的合作,继续加强在更广泛的艺术方面的合作。”

技术可以是世界的 文化必须是本土的

作为“一带一路”倡导国,在电影事业上,我国同其他“一带一路”国家一样,希望通过国家间的互助合作向世界展示我国的本土文化。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合作片诞生,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不仅邀请了《葡萄之王》这部中澳合作片的代表Megan Gathercole,还有由我国导演秦晓宇主导的影片《囚徒》,这是一部我国和巴基斯坦合作的电影。

据秦晓宇介绍,《囚徒》讲述的是在中国监狱的外籍监区服刑的巴基斯坦青年返乡的故事,一个跨越国度、跨越文化乃至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是一个在有形和无形的监狱中追求心灵自由的故事。影片里的监狱关押了各国的罪犯,这些人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受过专业培训的外籍犯。

“在拍摄的时候,我们给自己提出了一个命题:如何在一个深度全球化的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当今世界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国际贸易或者跨国旅行、文化交流,是截然不同的生活世界的深刻交流,以及交流之后的变异。”

运用国际视野、技术讲述具有本土特色的好故事,在深度全球化的今天,这不仅是我国也是“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迈出的重要一步。

今年因为一部科幻片《流浪地球》的上映,影迷们将2019年定为中国科幻元年,我们惊叹于影片里的宏大场景、感动于影片展现出的国人通力合作带着地球流浪的精神,这是一部运用国际最先进技术讲述本国人精气神的片子,影迷们调侃科幻大国在面临地球末日的时候都是放弃地球寻求新的生存土壤,而我国人民的不同就是要带着地球一起流浪,没有英雄主义,是所有人通力合作,这很好地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同样,即将上映的《上海堡垒》在创作上也有国际团队的身影,由滕华涛执导的《上海堡垒》讲述了外星文明突袭地球,在世界各大城市沦陷后,上海成为最后的战场,一群心怀热血的年轻人带着信念与责任,拯救地球的故事,故事内核同样立足于上海本土,没有大逃亡,有的是所有人通力合作拯救地球的壮举,展现了中国人的恋土情节。

技术可以是世界的,但表达的文化必须是本土的,这是未来各国打造影片的必然趋势。

通过交流形成产业资源的互补 以开展更深入合作

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加持助推下,这些年电影方面可谓硕果累累。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电影局局长胡劲军出席“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新闻发布会提到,“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互相推进影片参加展映,推荐电影人担任评委,推荐电影合拍项,为了把“一带一路”电影节文化交流拓展为全年常态合作、交流合作、走深走实,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系列活动做了进一步升级:

一是成员更壮大。今年联盟迎来七位新成员,他们是伊朗曙光旬电影节、黎巴嫩贝鲁特国际电影节、意大利罗马电影节、乌克兰基辅国际电影节、以色列耶路撒冷电影节、孟加拉达卡国际电影节和巴西里约国际电影节。目前“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成员共有33个国家的38个机构。

二是交流更深入。“一带一路”电影人将深入参与电影的市场放映和创作活动,片方在电影市场内举办项目推介,有更多的机会认识中国的买家,与中国电影人对话,了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最新情况。

三是篇目更好看。今年的“一带一路”电影周展映片单,把来自24个国家一年来的优秀影片汇集到上海。今年以来已有多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影在中国市场大放异彩。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印度电影《调音师》等都受到中国观众热烈欢迎。

胡劲军表示:“希望各国能够充分依托上海国际电影节这个平台,发挥各国电影文化的优势,通过交流形成产业资源的互补,彼此之间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