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首家智慧社区健身中心正式启用,人工智能应用领衔四大新亮点

6月10日,徐汇区康健街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原康健社区体育场)正式启用。

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在上海市体育局与徐汇区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徐汇区体育局与康健街道打造全新的市民健身(健康)中心,覆盖全人群,突出社区体育+社区健康+社区养老+社区康复的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落地社区,打造5-10分钟社区健康生活圈,提高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对进一步推动健康社区与健康上海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原康健社区体育场是2004年建成的上海市首家社区体育场,2004年起对社区居民开放至今。目前,体育场占地13000平方米,设有足球场、篮球场、健身跑道、羽毛球馆、乒乓球房、健身苑点、百姓健身房等设施,全年无休已成为社区运动的“大心脏”。

经过十五年运营,场地老旧、设施老化等问题日益凸显,无法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徐汇区康健街道正着手进行翻修改造。

经过数月筹备,康健街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现今正式对外开放。可以发现,中心最大的变化是将原先130平米的百姓健身房升级为1000多平米的综合性健身空间。

除了对原有的设施、场地进行改造翻修外,中心还建设了智慧管理系统,引入“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老年人、残障人士专属运动空间,并引入“互联网+”智慧健身房、全息沉浸式多媒体运动教室等多个特色锻炼场所,实现以全人群、全时段、全功能、智能化为一体的智慧型运动中心。

康健街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亮点

  • 亮点一:人群覆盖范围广

人群全覆盖,重点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运动健康促进需求,提高社区运动健康服务的可及性。

通过前期对街道各人群结构比例以及运动健康需求的调研,中心在设计时将场地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为青少儿、中青年、老年人以及残障人士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健身、健康服务,满足社区全人群运动健康需求。

1、老年人区域

位于中心一楼的“乐活空间”是专为社区老人建设的锻炼中心,所有设备都是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定制(运动角度、发力特点和普通的都不一样),包含了心肺功能锻炼、等速肌力训练、微循环促进等专业适老运动健康设备。每周定期开设太极拳、老年瑜伽、健身舞等团操课程。为了提高社区老人健康意识、科学运动养生理念,乐活空间定期举办专家讲座,老年防跌倒、常见慢病预防等专题课程。

2、残障人士锻炼区域

“让更多的残障人士走出家门,成为社区体育与社区康复的受益者,享受精准康复服务,更多的参与到社会中来”,是中心规划残障人士康健苑功能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康健苑为残障人士配备专业的运动康复设备,并有专业康复人员进行指导。

3、青少年

除了社区体育场常年开设的公益性青少年足球班、羽毛球、乒乓球、篮球、体能训练班之外,在健身中心还特别建成“全息运动教室”。采用沉浸式的光影教学环境、图像化的引导系统、智能交互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增强青少儿训练的乐趣,提高体能训练的质量,有助于培养青少儿运动锻炼的兴趣爱好。

4、中青年区域

针对中青年运动锻炼需求,设有全天候24小时器械锻炼区、健身私教区及团操教室。同时,体育场还设有室内羽毛球馆,室外足球、篮球场,为中青年运动健身提供更多选择。

  • 亮点二: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社区运动健康服务中的应用

(1)智慧管理系统,提高运营效能

智能门禁、节能、摄像头监管、灯光控制、智能人体检测、客流量监管等,从安防、能耗、便捷、科技等层面智能化管理,有效提升健身者运动健身的便利性与舒适性,降低运营管理人力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2)智慧化服务,精准运动指导

通过互联网技术统计会员锻炼时间等信息大数据,分析跟踪锻炼群体的需求与偏好等特征,适时调整优化服务内容。

比如,全息运动教室,科技助力青少儿健康:

通过全息的手段全方位的记录、引导、交互、反馈、可视化训练的各个环节和后台大量的数据模型分析反馈训练结果的变化提供极致的娱乐化训练体验,让运动训练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再如,精细化数据运营管理,会员沉淀:

这些都是建立在智能管理系统,物联网健身、体测等设备基础上的,你在锻炼的时候能实时上传会员运动健康数据,了解和掌握用户到店情况,根据会员数和预定(历史)数据排布课程,达到人(用户)与人(教练),人与货(运动课程),人与场(运动场地)最佳匹配,透过数据运营达到会员沉淀。大数据分析会员年龄结构,健身偏好,健身习惯等,满足会员精准运动需求。

又如,老年人智慧运动健康管理,精准运动指导:

中心乐活空间为老年人提供健康问询、体质检测、运动锻炼等服务,体质检测数据自动上传云端,通过微信公众号向会员提供查阅报告,定制个性化运动锻炼方案,并跟踪老年人锻炼情况,让老年人的锻炼更科学有效。

  • 亮点三:文体结合,宣传教育——鸿康体育文化藏馆

体育是文化、体育也是种精神,在康健市民健身中心我们注重体育文化的建设,最具看点的是鸿康体育文化收藏馆。

康健社区居民陈鸿康先生的收藏之旅始于1976年,超过半个世纪的有心积累,来自世界200多个国家的30多个大类、2万余件体育藏品原先都是陈列在陈老自己家里一间14平米的房间里。

利用体育场我们想这也承载着生生不息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发展史的呈现,要让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和小朋友们看到。因此在二楼专门开辟了一间房间作为展馆,让大家在此接受体育文化的熏陶,了解体育发展史,具有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和重要的教育意义。

  • 亮点四:坚持公益性运营模式,提高社区健身的可及性

中心建成离不开很多社会企业、社会力量的关心和帮助。由政府提供场地、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力量参与投入管理,政府与市场深度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落实全民健身发展战略,确保社区居民平等参与体育的权利,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效率,尤其让更多的社区老人、残疾人受益。

康健街道市民健身中心的部分空间实行与社会力量合作运营模式,专业的服务交给专业的队伍去操作,能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其中老年人、中青年、残障人士健身区域,委托尚体健康科技运营,坚持公益性原则,比如中青年健身还是有公益时段(全年公益白天卡500元/年);针对社区老年人每天仅收取3.3元费用(每月99元),对残障人士每月收费19元。

即使是24小时全时段、含操课的中青年健身卡,价格也非常亲民的,降低健身房的门槛,让专业的健身服务不再是奢侈品,更多普通市民开始走进健身房锻炼。

下一步,中心还将在市、区体育的指导和帮助下继续朝着智慧体育场馆的方向建设。之后跑道、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将进一步引入智能化设备。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黄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