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
大幕开启:舞台上空,悬着三面铜锣,锣下是六面高高的镜子。左面,象征旧时记忆的无数串黄色宣纸,从天花板垂至地面。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人文之光演出季开幕之作、中俄合作话剧《良辰美景》这部在第六届“契诃夫国际戏剧节”上得到莫斯科观众广泛关注的舞台作品,在时隔十四年后重新回到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舞台,即日起到6月16日与魔都观众见面。
俄罗斯导演“爱上”这个中国故事
该剧由编剧赵耀民创作于1997年,剧本原先是为电影而写的,却最终被搬上了话剧舞台,还是由一位俄罗斯导演来诠释。
出身于俄罗斯戏剧学院的尼克拉,在当时是典型的新生代导演。执导《良辰美景》之前,他曾以话剧《白夜》夺得“莫斯科开启”艺术节最佳导演奖。
《良辰美景》,这个被尼克拉形容为“很温情”的故事,从昆曲大师吴一蕉的家庭关系展开,以小儿子的回忆入手,叙说他如何重返家庭,如何目睹父亲的得意弟子锦绣与二哥相恋,最终却是吴一蕉与锦绣无奈成婚。在锦绣与二哥的结晶诞生之际,锦绣选择了死……
编剧赵耀民的这部作品让尼克拉感受到的不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一种宁静与深刻,“这正是古老艺术的特点,而现代艺术则是匆匆忙忙的”。
中国昆曲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生长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年轻导演那里,究竟会如何呈现?——这是这位俄罗斯导演希望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昆曲与话剧融于一体
《良辰美景》曾分别于1997年和2001年被中国导演排演过。对于自己的作品交到国外导演手中,赵耀民用“好奇”来表达自己的期待,
“不同国度的艺术家自然会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的敏感点,而我的作品也将变成全新的。俄罗斯戏剧艺术能代表一个高峰,他们的再创造会对原来的演出有超越和提炼。”
2004年,中俄双方确定合作一部话剧,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向俄方推荐了两部题材新颖的原创剧本,但尼克拉等一行俄罗斯创作人员却唯独选中了《良辰美景》。
2005年,当尼克拉拿着翻译为俄文的剧本第三次抵达上海时,不但剧本有了俄文名字——《俄罗斯的中国梦》,其厚度也减去了一半。在剧本的悲凉底色上,尼克拉将剧情发展集中在锦绣身上,并一再精简人物对话。
比起原剧本,修改后的台词量不到原作的十分之一。对此,尼古拉则认为,简化了的对白,将让俄罗斯观众不看字幕就能感受到情节的急转。
在场记密密麻麻的记录汇总就可看出,昆曲在整场戏中几乎占到一半。台词虽少,但与昆曲相关联的肢体动作或唱段却很多。
通过戏曲指导石宗豪老师的指导训练,话剧舞台上的演员不光要学习昆曲的唱、念、做、打,还要学会在剧中吹笛子吹箫,无论对导演,还是对演员,这都是一种新的尝试。
在尼克拉开始导演这部作品之后,他发现昆曲的传统其实是生长在每个中国人内心的。但尼古拉否认《良辰美景》的形式接近昆曲,“这毕竟是一台话剧,但昆曲与话剧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而重点还是体现剧中人的心灵。”
在整个舞台上,导演意图营造写意效果,针对每个演员的出场位置都苛求地画了数张示意图。大段的肢体表演代替了台词,借助现场演奏的音乐,将昆曲与现代形体动作融合在一起,用以展示人物内心的冲突和剧情的起伏。
“能用动作和舞台语言表达的,我们就不会动用口舌。”十四年前,《良辰美景》是尼克拉第一次接触中国剧本,他说那是一次冒险:“我对这个主题很熟悉,所有民族都可能发生这样的故事,希望把自己的艺术形式传下去。不熟悉的是这个戏是在中国古典的文化背景上发展的,但我对此很感兴趣。”
经历过首轮演出和之后的“契诃夫国际戏剧节”,一个普通剧迷都可以看出尼克拉戏剧语言的老到,比如仪式感和镜子的隐喻。这些几乎尽人皆知的西方理论被精巧地运用到东方戏剧中去,却不着痕迹,有机相融。
对原剧本的理解体现了导演的智慧。如果说赵耀民让这出戏“近睹分明似俨然”,那么尼克拉则站在他的背后使其“远观自在若飞仙”。这既是俄罗斯导演匠心独具,也是编剧赵耀民为尼克拉导演的种子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土壤。
在这个意义上,归根结底应该归功于中国戏曲的原生质朴——如此,站在他们两人背后的则毫无疑问是汤显祖。而围绕这部舞台作品所展开的有关“写意”与“写实”的争鸣不仅深化了黄佐临“写意戏剧观”的内涵,也最终将这一观念推向戏剧的诗意追求。
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
《良辰美景》正是要构建一种具有现代审美形态的写意戏剧,从戏剧结构到舞台呈现既有别传统的写实话剧,也绝非戏曲类的戏剧,它运用戏曲的美学原理,以现实戏剧的流动美吸取西方戏剧的哲理思维与现代精神,内含深厚的思想意蕴。
恰如黄佐临“写意戏剧”的美学追求具有哲理、诗化、质朴、和谐的特点,《良辰美景》的舞台最大限度地舍弃各种景物道具,以演员的形体作为创作的核心手段去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出一种纯真、自然、本色的艺术特色。
严格地按照美的法则去创造戏剧艺术新的审美形态,而这也是黄佐临苦心追求的目标。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艺术美使得写意戏剧在舞台实践中得以确立。《良辰美景》中的写意情境,正是现代戏剧所描写的情境,它没有强烈、整一的人物行动。
整部剧出自吴家老三的视角,以口述的形式将记忆与现实穿插交错,糅合古典情韵与现代质感,从中拷问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人生命追求之间的离合关系。
全剧犹如一曲优美的唱腔,在柔和凄美的意境中孕育着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剧中充满了人性的纠葛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戏中有戏,戏中有情却无情。
无论怎样借壳于昆曲的俏丽,怎样在柔回曼转中戚戚切切,编剧赵耀民“想说的不仅是昆曲”,这便突破了所有的美丽温情。
这是一次在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这也势必是一次拥有着深厚戏剧传统的演绎。不同国度的艺术家自然会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的敏感点,比如对剧本中社会性和艺术性内容的取舍。
而俄罗斯导演不乏创意和个性,即使他着力表现的是昆曲的美,那也不啻是一种给人新意的变化。
赵耀民对尼克拉二度创作始终保持了一个“不干涉”的立场,他更为关注的是艺术的完整性。他认为,“导演很有想法,完全理解他的创作意图,样式感很突出……”舞台只要能完整地呈现,那就是对剧本的一个提升。
在《良辰美景》中,昆曲的优美与精致,其实纠结着生活的痛楚和无奈,舞台上所演绎的正是一出中国式人生的传统蕴味。
演出信息
【故事梗概】
这是一阙关于古老昆曲、美丽的昆曲艺人的咏叹。一曲《牡丹亭》演绎了大家闺秀与梦中情郎两情缱绻的爱情故事,也蕴含了一个昆曲世家三代的悲欢离合;在经济快速发展而传统戏剧文化处于低谷的大时代中,昆曲大师吴一蕉作为昆曲第四代吴派传人,膝下三子却无一人可以继承衣钵,只有关门弟子锦绣维系着吴派昆曲这一传统艺术的命脉,吴家上下对她都怀有复杂的感情和希冀。承载着恩师毕生的期盼,锦绣怀着对古老艺术的恋恋不舍,在戏中化身为渴望爱情的杜丽娘,在戏外她则是一名为艺术甘愿燃烧青春、爱情甚至生命的苦修者,而她内心却依然有着与杜丽娘同样的梦,戏里戏外、现实与虚幻的反复交错,使她逐渐沉迷在一个古老而优美的梦中,演绎了一出现代杜丽娘的游园惊梦……
制作出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 出品人:张惠庆 | 总监制:田水 | 艺术总监:喻荣军 | 编剧:赵耀民 | 导演:尼克拉·德鲁切克[俄罗斯] | 中方导演:王骏晔 | 制作人:张婳婳 | 制作经理:金广林 | 舞美设计:艾米·卡布鲁施[俄罗斯] | 舞美总监:桑琦 | 灯光设计:萧丽河、王贝珺 | 形体设计:艾力沙·卡萨诺瓦[俄罗斯] | 作曲:亚历山大·巴克士[俄罗斯] | 服装设计:吕经国、董桂颖 | 化妆设计:丁松山 | 道具:郁树西、刘一平 | 舞美制作监理:赵明 | 技术设计:许金佳、姚敏 | 戏曲指导:石宗豪 | 翻译:唐诗 | 舞台监督:金广林
主演:关栋天
演员:庞盛之、黄晨、顾鑫、张羴、王佳宝、郭枫
刘琦、孔潇怡、梁译棋、杨佳薇、虞潇菀
特邀乐师:谢松、束英、王书焱
特邀小演员:明坤
鸣谢:上海昆剧团、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
演出时间:2019年6月8日-6月16日 19:30 (周一休息,周日仅14:00下午场)
演出地点:艺术剧院
演出票价:180/280/380元(周二全场80元)
-
建议年龄16岁以上观众观看
-
具体演出信息与演出阵容以剧场当日公示为准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邱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