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耳不问窗外事”很可能束手无策

晨报记者 李星言 朱晓芳

上海高考作文题昨日揭晓后,沪上多位知名语文教师、作家也各抒己见,给予了不同的评价。不少老师表示,今年的作文题体现了明显的语文改革导向性,如果考生平时不参与、不关心社会文化活动,不重视课外阅读,面对这个作文题很可能束手无策。

在接受采访时,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表示,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具有明显的语文改革的导向性,不是一般的课堂作文训练能够把握的。如果考生平时不参与不关心社会文化活动,不重视课外阅读,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不会欣赏艺术作品,“两耳不问窗外事,投入补课和刷题”,面对这个作文题很可能束手无策。

语文特级教师姚为洲也表示,这个题让考生谈思考和感悟,具有国际视野,又立足本土,很有现实意义,考生也有话可说,能写出真情实感来。

语文特级教师王伟娟则表示,源自生活的作文材料更体现“当下”的实际——文化生活始终是学生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他们了解社会、思考人生的重要载体,这无疑给我们一个明显的讯息:新教育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或语文学习,千万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备考题。否则完全可能方向莫辨,举步维艰。

音乐怎么关联“中国味”

语文特级教师姚为洲表示,可以由音乐发端,展开联想,谈文化,谈接受异域文化对理解和弘扬中国文化的意义。要怀着海纳百川的心态接受和学习异域文化,不能重蹈闭关锁国的覆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才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之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

语文特级教师王伟娟表示,今年的作文题启发考生从听音乐中去感受“不同”,从“不同”中去鉴别、寻找,从寻找中去求得“真味”——用世界的、多元的、融合的、创造的眼光去观照本民族的文化,并由此思考“如何去认识事物”,从而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这样的启发教育,这样的育人功能不是外加的、说教式的,而是内醒式的,更利于走向成人的高三学子的精神成长。

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表示,这是一道由感性而深入到理性的作文题。应该谈谈民族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关系,既不能妄自尊大,又不能妄自菲薄。既不能重蹈闭锁的覆辙,也不能重犯媚外的错误。写出如何在接触各种异域文化中,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文化的“中国味”。

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建议,如果考生的文化素养比较深厚,可以提升到“中国味”既有民族文化的鲜明性,又有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和兼容性,那作文就可以非常出彩了。

如何考察考生的思辨能力

语文特级教师王伟娟表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尤其在思辨上做引领,这样的题目已无法用“各打五十大板”作虚假思辨,对题目中“中国味”的定位与思考、对“更深刻的感受”的呈现与阐发等,是无法“虚晃一枪”敷衍了事的。

中国修辞学会读写研究会常务理事陈晓辉表示,题目对认识事物的角度或要求已明确——要站在世界的格局与高度,从不同角度、风格差异、体验感、人文底蕴等认识事物,而不能仅凭自己一时的感觉或某个地域的简单判断。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李星言/朱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