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故事对一个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一位美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曾经说过,孩子们所听到的故事,所讲的故事,决定了他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日前,“燕子姐姐”陈燕华,来到浦东图书馆“学习读书会”现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声情并茂的分享会。
听故事是孩子接触真善美的第一课
现在很多媒体和家长都强调阅读或亲子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但陈燕华认为在“读”之前,还有“听”。
■“燕子姐姐”陈燕华
她说,“听”和“读”是两种功能,没有开头的“听”就没有后来更好的“读”,对孩子来说,电影、电视、绘画是直观的,是有画面的,文字、书本是平面的,是平面的描述。而声音可以带来直接的联想,触动内心的想象。
在她看来,听故事是孩子接触真善美的第一课,是他们构建人际关系,感受快乐忧伤,体验微妙感情的第一课。从孩子一两岁就可以开始。
因为听故事让孩子获得的能力,包括口语丰富了,对语音敏感了,还会激发了解文字知识的渴求,引导他们走上阅读之路。
“听”过故事的孩子,将来往往是学习好手
陈燕华说,孩子听故事,看上去都是重复的,会一遍遍反复听。但这对他们来说,其实不是重复,每次听都是新的经验,他们在用自己内心的力量,慢慢地把自己的小房子搭起来。
■陈燕华与孩子和家长们合影
所以对学龄前孩子来说,示范性的语言表述,精彩的语言演绎,对他们的联想很重要,这是决定性的。
陈燕华说,自己所做的工作就是通过声音,小心地领着孩子,一步步走进画面,让他们身临其境在声音的描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把每个字当作音符来修改
正因为认识到“听故事”的重要性,陈燕华在录制“燕子姐姐讲故事”前,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和文字修改工作。
哪怕是一篇几百字的短故事,都要反复研究。从文字到故事其实是二度创作,要把原本适合“看”的文字改得流畅,简洁,活泼,有情趣,琅琅上口。
■学习读书会现场
陈燕华曾经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增加了一段文字——“……但是没有人会想到,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也没人有预料到新年里她和她的老祖母一起进入了多么美好的天国啊。”
因为她觉得在为孩子讲述悲惨的关于死亡的故事时,要突出温情的一面,增加的这个结尾是为了缓和孩子的不安和紧张,也希望孩子在童话故事当中学会善良、同情和珍惜。
好人的声音要好听,坏人的声音也不能太吓人
在她看来,小朋友的耳朵和身心都很稚嫩,给他们讲故事要有韵律,要有语感。此外,用什么音调语气也要非常小心。
好人的声音要好听,坏人巫婆的声音也不能太吓人。她把每一个字都当作音符修改,把不和谐音符换掉,最后一气呵成,流畅的像唱歌一样说出来。
让音乐成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以前的燕子姐姐讲故事,后期是别人做的,现在陈燕华开始尝试自己为故事配乐。使音乐成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帮助孩子在熟悉故事的同时,又喜欢上古典音乐。
■现场小听众
但要做到古典音乐和故事的完美结合,并不容易,甚至比改编故事的工作量更大。例如《海的女儿》,陈燕华找了10段古典音乐的选段,反复斟酌,最后选择了德彪西的《牧神午后》。
而《小兔彼得的故事》,陈燕华选用了圣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作为配乐。
陈燕华发现古典音乐和讲故事的结合,受到了很多小朋友的欢迎。有小朋友在听完《小兔彼得的故事》就跟妈妈说,要学小提琴。这让她非常欣慰,同时也感悟到,世界上是没有人不喜欢古典音乐,或者说是听不懂古典音乐的。它可以带给人慰藉,也可以释放情感。
■陈燕华
面对快餐式录音的现象,陈燕华有些许无奈,却坚守着用工匠精神讲故事的初心。
因为在她看来,儿童时代很短,是感受期与形成期,非常容易受影响,所以儿童相对于成人更不能接受平庸之作,并且儿童时代的印象是持久的,这些印象积累起来就成了他们长大成人后表现出来的人格类型。
燕子姐姐说,要让孩子的人生变得快乐,丰富,有健全人格发展,就要给他们最好的文学、音乐、电影熏陶,从小培养他们有一双能够辨别的眼睛,会欣赏的耳朵和一颗挑剔的心。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