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艺节晨艺录|原创昆剧《顾炎武》“一戏两版”唱响传承之音

这个周末,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山当代昆剧院联合出品的原创昆剧《顾炎武》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剧目之一,在复旦大学相辉堂感动上演。

这是该剧继亮相第七届中国昆剧艺术节、2018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第二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等盛会之后,再一次在盛会发声。

集结当代昆曲精英,注释博学硕儒一生

顾炎武是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千灯镇人,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昆剧《顾炎武》将“昆曲”和“顾炎武”两张昆山文化金名片有机结合,借由昆曲艺术向当代观众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

为创作精品剧目,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山当代昆剧院特邀国内最新锐编剧、两度“曹禺奖”获得者罗周撰写剧本,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担任导演,国内文武老生第一人柯军扮演顾炎武,集结国内戏曲中青年名家加盟,组建创作团队,其成员均为今日戏剧界、昆剧界和音乐界的俊彦。

他们以创作者的身份推动剧目从无到有创排成型,共同打造“名家版”,起到了良好的教学示范作用。

“一戏两版”为昆曲培养后备力量

与此同时,昆山当代昆剧院以80、90后为主的青年昆曲从业者,与“名家版”同步创排“青年版”。

“一戏两版”同时排演,也是昆山当代昆剧院在人才培养上的创新尝试,一方面填补了新生院团在创作上的短板,让青年演员全程参与整个创作过程,积累经验,另一方面紧紧围绕“出戏出人”的总目标,通过“以戏带功”,为昆曲发源地培养起一批舞台经验丰富的昆曲从业者。

本次《顾炎武》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演出两场。其中,5月25日晚,“名家版”主演柯军、李鸿良、施夏明将与杨阳、张静芝、曹志威、林雨佳、王盛、陈超、田阳等优秀青年演员同台呈现, 5月26日晚则由“青年版”演员挑梁主演。

通过为青年一代昆曲人提供广阔的展示舞台,展现昆山昆曲的传承成果和发展动力。

【剧情简介】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客居山西的顾炎武有心还乡,启程时却因年老体弱,摔下马背!临终的昏迷中,他回忆平生:南明灭亡时他面对绝食殉国的嗣母,发下“誓不仕清”的誓言;他因“反清复明”身陷文字狱,却因《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未成而不敢轻生;虽然自己坚持要做明朝遗民,却将唯一的弟子送进清朝“博学鸿儒科”的考场;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顾炎武向少年康熙解读生命叩问:“何谓亡国,何谓亡天下?”……

编剧罗周的话:

“初别母、再别友、三别妻,我今真个伶仃了。”我喜欢这句话,不仅因为从编剧技法上说它提示了受众全剧“三别”的结构方式,更因它在孤冷中使我感到一种灼热。

顾炎武承受了舆图换稿的切肤之痛、承受了挚友死难的泣血之悲、承受了与妻子迢迢千里几乎终生不得团聚的离别之苦,看上去命运的手将他生命里至宝贵的部分一点点拿走了,然而他:这茕茕的行者,不但没有因之衰颓,反倒越发坚朴地站在了天地之间。

破碎的家、绝望的抗争、被文明文化抚慰的孤独心灵、延续中华文脉的自觉担当、直面朝代更迭的矛盾心态、自浩渺历史中扶摇而上的磅礴气势与求真求实的治学精神……这一切,糅成一个“顾炎武”。

他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认识天下、承担天下的过程,既是《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日知录》等等的诞生过程,也是引领我们接近、触摸、走入他内心的过程。

我并不奢望能用戏剧为顾炎武做一部详尽的传记,却渴望能通过昆曲这一载体,完成对这个独一无二伟大人格的致敬。

导演卢昂的话:

顾炎武所处的时代,是极其动荡和血腥的。所以他一生坚守“遗民”身份,始终不肯仕清,保持了一个大明臣民最大的忠诚与气节。

而当他面对被残酷战争和朝代更替所整体性毁灭,几近消亡的中华文明的破碎与危机,他依凭着自己瘦弱身躯,只身孤影,跨马远行,历尽艰辛,求道四海,真真是“行踏幽燕、叩过京畿、盘桓青齐”,“考证典籍两万卷,手录数十帙……以复兴经史、继存绝学。”

这是一项文明补遗和传承的浩浩工程,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朝代更替、战乱纷飞的动荡时期,生命的劫难、路途的艰辛、记录的浩瀚、考证的艰难……顾炎武无时无刻不承受着离家的孤寂、“遗民”的苦难、身心的疲惫、不断地别离,而义无反顾地正人心、拨乱世、续文脉、保天下,也就是义无反顾地救护中华文明残存的碎片,续写中国文化华彩的篇章。

这似乎是一场不见刀光与血腥的博弈和战争——大清的铁骑虽然摧枯拉朽般地灭绝了大明王朝,而最终以康熙、乾隆为代表的大清政权却臣服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这是文化的力量,是文明的胜利。

之所以如此“乾坤倒转”、“起死回生”?就是因为在这片疮痍的土地上一直拥有一批批、一代代象顾炎武这样义无反顾、舍身取义的文化志士。正是由于他们地坚守、救护、牺牲、殉难,从而保全了中华文脉的康健与永恒,这也就是中华民族终究没有失去自己宝贵的民族品性的根本原因。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这一声振聋发聩的文化宣言,数百年来激励了多少文人志士坚守文化使命的责任担当?!而今,我们有幸在顾炎武当年出生之地——江苏昆山做这样一出昆剧《顾炎武》,既是对他人格、情怀最诚挚的敬意,更是为了唤醒当代国人所应具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律。

让我们一起走进昆曲,走进顾炎武,走进我们浩大、精粹的中华文明……

顾炎武扮演者柯军的话:

在我的生命中,有两个家园。

一个是昆山,生我养我;一个是昆曲,塑我成我。昆山是我的故乡,昆曲则是我生命的寄托。一直以来,将生命中这两个最重要的归属地连接起来始终是我所念所想。

能够有机会与300多年前的昆山人顾炎武心灵相遇,是我这个当代昆曲人的福气,因为他不仅仅是昆山的文化象征,更是中国文人家国情怀的缩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喊出这振聋发聩声音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身处怎样的一个时代?他的灵魂有着怎样的苦痛和煎熬?他有着怎样的大悲悯和大情怀?他作为一个先人与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对话?这些都需要我在创作过程中用心细细揣摩。

当我借助昆曲的表演传统来体验顾炎武这位先贤时,其实无时无刻不战战兢兢:一怕,先贤的痛楚与孤独,自己体悟不够深刻;二怕,在创造与转化中对昆曲的纯正有所减损。所以,努力用心感知曾经行走在中华文明版图上的顾炎武,努力用昆曲原汁原味的表现手段来刻画顾炎武,始终是我脑中紧绷的两根弦。在这个戏中,我从武生到正末、老外,跨行当、跨家门出演,不仅年龄跨度大,而且精神层次多。我希望能够让更多的昆山人以及世人了解这位清学“开山始祖”,也期许《顾炎武》能够成为新时代的经典,永远演下去!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邱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