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0岁的吕其明到10岁的少先队员,大雨中的这场快闪才是上海的“热度”!

1949年5月25日凌晨,第一面象征革命胜利、上海解放的红旗在永安公司绮云阁率先飘扬;“上海人民解放了”的特大新闻,在南京路上新新公司“凯旋”电台首先播出。

70年后,同样是在永安百货旁,一场“再现上海解放前夜”——上海文艺界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主题活动的世纪广场举行,一曲《歌唱祖国》令人心潮澎湃。

一场大雨丝毫没有浇熄参与者的热情。

从9点开始的彩排,到11点的正式演出,所有人都脱下了雨披收起了雨伞,任凭雨点顺着脸颊滑落在衣上。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当清亮的童声飘出,来自上海文艺界各门类的百余位艺术家与台下近600人放声高歌。

这场由上海市文联牵头主办的活动,灵感来自于当时的新华社战地摄影记者陆仁生拍摄的一张照片:清晨梅雨绵绵的街旁路两边,解放军战士排着队形露宿街头,横向侧卧、头戴军帽、衣不解带,齐刷刷地躺在阴冷潮湿的水泥地上,一个挨着一个,步枪靠墙倚放着,有的机枪手睡着了紧紧把武器抱在怀里,从南京路至外滩汉口路老市政府的一路一直延伸500多米。

在陆仁生手写材料里有这样一段话:

当看到现场情况,心情十分激动,为了解放上海,战士们英勇杀敌,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对上海群众如同对父母兄弟一样关心,不打扰他们。我在南京路西藏路以西地区战士比较集中的地方拍摄了这张照片。当时苏州河以北交战的枪声清晰可闻。

活动一经策划,就得到了上海文艺界的积极响应。

在人来人往的南京路步行街世纪广场上,伴随着摄于1959年的老电影《战上海》主题曲和解放军战士“向着大上海,前进”的壮烈口号,“快闪”以6组解放战争时期的人物造型拉开序幕。

随着大屏幕滚动播放的老照片,现场响起了反映解放军优良传统和集体荣誉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声,腰鼓队《欢庆腰鼓》从世纪广场两边汇聚而来,生动地再现了从攻占上海、解放上海、进入上海到建设上海的伟大而动人的历史场景。

“虽然雨中快闪是第一次经历,但作为一个演员,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只要演出没有取消,刮风下雨必须上,这是一个演员的本分。”著名舞蹈家黄豆豆说。

活动当天,也是《红旗颂》作者吕其明的90岁生日。他早早来到了现场。

70年前的5月25日,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坐火车进入上海,这是第一列载着解放军开进北站的火车。

20岁的吕其明正是其中一员。他至今还记得,那一晚,他在大厅的条凳上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

他们意气风发的走在南京路上,吕其明说:“我和我的6个战友,每个人的背包上夹着一个小提琴盒子,两边的市民投来了惊奇的目光,甚至有人议论道:原来土八路还有洋玩意儿?”

他一边回忆,一边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拿出当时每个人的肩上和胸前的徽章。

徽章的正面,印着“上海市军管会”6个字;背后,是吕其明的名字。

上海解放是这座城市的永恒记忆与宝贵财富,为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一大批优秀的舞台作品也纷纷涌现。

活动现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演朱洁静、王佳俊,杂技剧《战上海》主创王怀甫、张洪元、沈思思、刘莎莎,沪剧《一号机密》主演朱俭等在排练和演出的间隙前来参与。

“上海这座城市很热’——这一种‘热’,是涌动着在每一个人血液里的红色基因。这一种‘热’,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是一种信仰,而在如年的和平年代,信仰并没有流失”,朱洁静说。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