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人带听友“漫步”上海地标,主持人张明讲述国歌诞生的历史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了。

同一天,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号第一次从原大西路7号(今延安西路129号)发出,向全市人民广播。

此后的70年间,与新中国同龄,与新上海同日诞生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走过了充满荣耀的奋斗岁月。

今日的上海风雨交加,但并没有影响人们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的热情,也没有阻挡广播人“打卡”城市地标的脚步——一场名为《探寻红色电波,漫步魅力上海》的活动,在风雨中如期举行。

FM93.4上海新闻广播昕明、成功;FM90.9东广新闻台·长三角之声梓嘉;FM105.7上海交通广播郭亮、布冉;FM107.2主持人李强、知衡;103.7最爱调频张明;动感101小锅;经典947洪韵、雪飞等,与70位朋友将兵分7路,以自驾、公共交通、徒步等方式,“打卡”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北京东路2号、永安百货、百代小红楼等上海著名城市地标,与上海人民广播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点、人物、故事都将成为本次漫步路上的重要线索。

上午9点半,一个形似话筒源源不断发出声波的铭牌,在延安西路129号华侨大厦揭幕,上面铭刻着“1949年5月25日,第一声‘大上海解放了’在这里通过无线电波发出”。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咏雷,与93岁高龄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老台长高宇,共同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原址铭牌揭幕。

上海广播各频率主持人代表和70位忠实听众,到场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揭牌仪式后,寻访“红色电波”主题定向活动,以电台原址为起点开跑。

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与李白烈士故居,听友走近上海广播与共和国同频共振的故事。

在这里,听友还观看了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表演的红色情景剧《小楼里的“风语者”》和《最后的告别》,再现《永不消失的电波》原型李白烈士的事迹。

同时,为了让广大市民听众直观感受上海广播与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成立70周年图片展已陆续登陆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地铁南京东路站和广播大厦。

如1958年“五一”劳动节广播大会、上世纪90年代启用的亚洲第一录音棚、1991年南浦大桥合龙直播现场、2010年世博会空中路况播报……这些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的历史性场景,都能在图片展中看到。

三处展览收录了数百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描摹出新中国与新上海的发展成就,体现上海人民广播事业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声动”中国、连接世界的目标。

此外,上海电影制片厂留下他们的足迹。

土山湾博物馆留下他们的笑容。

周公馆留下他们的脚印。

上海气象博物馆留下他们认真倾听的样子。

周到君采访了在“百代小红楼”给听友讲解历史的103.7最爱调频资深主持人张明。

他说,

我今天参加这个活动觉得很开心,我们这个活动是来自多个频率的主持人一起参与的。所以,我也有机会接触到了其他频率的一些听众。我本来以为可能那些听众对我们音乐频率会不太熟悉,但是没想到我在其他频率的听众当中,也找到了很多自己的粉丝。另外呢,今天我特别高兴的是,作为一个音乐节目的主持人,应邀给在场所有人介绍‘小红楼’的历史。1921年,百代唱片公司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录音棚。在这个录音棚中,诞生了很多老上海的一些经典的歌曲,比如《夜来香》《玫瑰玫瑰我爱你》等等,但还有一首很重要的作品,就是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选自30年代的电影《风云儿女》,1935年5月9日在小红楼录制完成,这首歌对反抗日本侵略、激发民族血性起到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利用这样一个‘红色电波’的活动,我们能够来到现场,给大家讲述国歌诞生的历史,我觉得特别的有意义。

最后,张明祝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生日快乐,祝愿它“与祖国共振,与城市共呼吸,铸就更灿烂的辉煌”。同时,“也愿广播人永远年轻”。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