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人得了不治之症,作为家属要不要告知他真相?

如果家人得了不治之症,作为家属要不要告知他真相?如果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我们该如何面对?

近日,周到君聆听了一个祖孙告别的故事:奶奶从小照顾孙女到大,祖孙感情很好。可是奶奶在孙女读高二那年得了癌症,最初奶奶并不知道自己得的是癌症。在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争扎,家人在医护人员的鼓励和帮助下,对奶奶如实相告病情。预计只有三个月生命的奶奶,悲伤过、绝望过,不过她最终决定跟医生请假,回家安排妥当“余生”。安排好后,奶奶还有最后一个心愿——以孙女能接受的方式和孙女“好好告别”。孙女在学校,奶奶在医院,两人每天视频聊天,相互鼓劲,只是聊天的频次从一天几次,减为几天一次……最终奶奶渐渐退出她的世界。

曾有志愿者询问这位奶奶,要不要提前为孙女录制好视频,在孙女金榜题名、结婚庆典等人生重要时刻播放。奶奶认真想过后,还是拒绝了。她说:“我非常疼爱我的孙女,孙女也非常地爱我。但我不想她在人生最幸福的时刻还想到我,会伤心难过。我希望她能适应没有奶奶的生活。”

这样的告别每天都在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安宁病房真实发生。在医护人员眼中,来这里的,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病人。他们不仅在减轻病人的痛苦上努力,而且更加尽力让病人的人生得以圆满。

中心作为上海市第一家开设安宁疗护的社区医疗机构,自1995年开始探索安宁疗护服务,2010年中心临终关怀科揭牌成立,主要收治生命期在3个月以内的末期癌症患者。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心系统化的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全生命周期的生命教育模式,分别针对中小学生、大学生、社区中老年人和社会大众开展生死教育服务,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生死教育服务,并被列为2018年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

该模式针对儿童青少年,中心采用“死亡故事绘本演绎+安宁主题服务体验”的方式。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上海田家炳中学、阳曲路小学的学生,定期在大队辅导员的带领下,来中心开展安宁疗护志愿服务。中心的专业社工和医护人员引导孩子们感知生命的有限,同时也在服务中体会爱的力量。

针对青年人,中心采用“生死对话讲座+生死之地探访”的方式。中心安宁疗护团队先后走进上海中医药大学,海军军医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等医学院校,和未来的医护人员共议生死,传播安宁疗护理念。

针对老年人则采用“人生经历回顾”的方式,打破老年人的死亡禁忌,与老年人共议“未来之事”。近年来,多项有关老年人的“生命教育”实践都在临汾路380弄居民区落地,影响了一批老人的“生死观”。

针对社会大众采用“微电影+作品征集”的形式组织社会大众参与到生死教育中来。

目前,该模式在27家医疗机构进行了推广应用,在3所大学、2所中学、1所小学、2家居委会开展了生死教育讲座,服务了4402名患者和6410名家属,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初步建立生死教育公益品牌,系统归纳出临汾特色生死教育服务模式——“爱在临别时分”。今年5月,因此捧回了“第十七届上海市医学科技奖(社区卫生奖)”。

“生命教育”的“临汾模式”已开花结果,而“生命教育”仍然任重道远。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张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