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社区老人一起编织艺术装置,黑色铁艺翅膀戳中众人泪点,自创脱卸式彩虹玩偶,用拼音字母组成个性化方块字,层层叠叠的玻璃与故乡影像谱就视觉版“乡恋” ……95后艺术青年已然生猛出道,这是5月24日至5月27日在M50创意园区内零时艺术中心举办的《天生如我——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19优秀毕业生作品展》给人的直观感受。
展览推出该美术学院绘画、雕塑、新媒体、公共艺术4个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作品,多样的艺术类型显示出青年学子不拘一格的创新思维和对视觉艺术的思索、开拓。
社区编织班老人加入当代艺术创作
展览现场,三位老年妇女站在作品《穿•梭》前指指点点,原来,来自高桥社区编织班的这些老人,也是作品的参与者。雕塑专业的王晔邀请社区编织班的老人,用她们擅长的棉线,共同完成了一组当代雕塑。作品外形是放大的织机梭子,被棉线织品包裹着,在创作过程中,梭线穿梭于三代人之间,重新审视现代社会的代际鸿沟。王晔说,老龄化社会已慢慢逼近,自己希望能用无形的线将隔代的人拉得更紧密。
一对黑色翅膀戳中泪点
许多人都在作品《视觉翅膀》前打卡合影,这也是公共艺术专业的柏澜在设计之初的考虑。翼展四米的铁质双翅上,镶嵌了她四年大学生活的所思所见,有视觉学院的吉祥物黑天鹅、画笔、单反、吉他和校园建筑,各种图像交错难以分割,一对翅膀浓缩了莘莘学子们的心路历程。这双承载着梦想和希望的翅膀,预示着95后的他们已经为展翅高飞做好了准备。据悉,这件令众人产生共鸣的作品已被学院方面收藏。
九宫格彩虹玩偶讲述寓言
雕塑专业缪大恩的作品是一套玩具——《戴着头套的刻奇人》,而这套玩具被专家评价为全场最具“文创产品相”,非常具有孵化潜力。彩虹色的玩偶以九宫格形式出现,就像朋友圈里的九连拍,而玩偶刻奇的头套藏起了现代人的喜怒哀乐。
缪大恩发现,很多年轻人热衷戴口罩,将自我和社会有尺度地隔离开。但其实,年轻人在人群中害怕孤立,害怕和别人不一样。若摘去玩偶头套,就可以呈现出彩虹一样的光彩。作者是用雕塑讲了一则寓言。
用拼音字母组成新的方块字
绘画专业的钱冰环研究了中国新水墨艺术家谷文达和徐冰的作品,从而自创出一系列用拼音字母组成方块字的作品《拼音字》。他用稻米制成了看似古怪的天书,字体古朴,有秦汉篆书之古意。他用汉字的拼音字母,拆解重组成一种新的写法,给人以无限的新鲜感受。
层层叠叠的视觉版“乡恋”
绘画专业的丁蕾用故乡的影像、层叠的玻璃天际线投影在屏幕上,组成了作品《看到》。这些屋顶天际线,选取了与作者密切关联的故乡老宅、学校、熟悉的街角,而影像里是她的故乡景象。多层叠加之下,构成了一曲充满回忆的视觉版“乡恋”。
让学子早日与社会需求对接
据主办方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介绍,此次展出的16件毕业作品透出青春的生涩,背后是学生们的真诚用心,或许他们的艺术还有待打磨,但那种生猛和坦陈足以让观众感动。
为了让学子们顺利踏上社会,学院鼓励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尽早与社会氛围和社会需求对接。此次展览上,雕塑《穿•梭》就让学生与社区居民获得了互动,彩虹玩偶刻奇深具文创开发潜质。这些,都是学子们迈入社会,跨向未来的开始,也显示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所秉持的开拓创新、开放办院的教学理念。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