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艺节晨艺录|走过太行山脉、演到村口田头,《李保国》“惠民”进行时……

此次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艺有限公司创作的大型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作为河北省唯一一个十二艺节的参评和演出剧目,将于5月25日、26日晚在上海城市剧院与观众见面。

今晚,主创在紧张的排练之余,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人物有血有肉充满生命力

《李保国》是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近年来创排的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以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为原型创排,讲述了他扎根太行山35年,让140万亩荒山披绿,10万多农民脱贫,创造28项科研成果,推广36项实用技术的故事。

该剧通过河北梆子艺术展示李保国生命进程中的人生轨迹和精神片段,深入挖掘李保国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情怀和精神高度,通过他不同于其它时代楷模、不同于其它知识分子的人生历程,以及在这个历程中甘于牺牲、甘于奉献、甘于为农民付出一切的精神洗礼过程和独特的个性与行为,揭示出主人公“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的灵魂高度和人生价值坐标,让人物有血有肉,让剧情有强烈的艺术感动,让作品有永恒的生命力。

实力主创呈现艺术魅力

《李保国》由著名剧作家孙德民担任总编剧,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名誉会长黄在敏担任总导演,戏曲名家邱瑞德(梅花奖)、许荷英(二度梅)、吴桂云(梅花奖)三人“四朵梅花”共同出演。

此剧被列为河北省重点剧目,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获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及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扶持。

20余稿修改不断提升

该剧历经20余次修改提高,先后下基层、进校园,六次进京汇报演出,参加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核心唱段八次应邀赴中央电视台演出,参加“2019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暨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完成“教育部 文化和旅游部 财政部”高雅艺术进校园黑龙江、浙江部分高校演出任务,截至目前已演出170余场。

在创作过程中,为深度挖掘“李保国精神”内涵,总编剧孙德民老师不顾70多岁高龄的身体,带领创作团队,以李保国的事迹和足迹作为线索和图轴,多次走进太行山,走到李保国同志工作、生活过的太行山区、河北农业大学等地,采访了李保国同志生前的同事、学生、亲人、朋友,拜访了太行山里的乡亲、干部,从石家庄到邢台到保定多次往返,他们无数次为李保国的坚守和担当感动、无数次流泪、无数次彻夜难眠,就是“想搞清楚为什么他见不得乡亲们受苦,为什么他要付出那么大代价去帮助不相识的百姓”,创作团队逐渐从李保国的行为走向他的内心,从生活的真实走向艺术的真实,几经修改,终于创作出艺术佳作《李保国》。 

克服困难走近观众

剧组演职员在演出过程中也克服了场地简陋、路途遥远、场次紧凑等种种困难,历经春夏秋冬,顶烈日、冒风雪,走过太行山脉,走进东北,走进浙江,走进农村,走进各大中小校园,以拼搏的精神,把“用李保国精神演好李保国”作为精神核心,并让这个核心变成实际行动,完成文艺工作者应肩负的历史使命。

该剧在至今一直大力开展的基层惠民演出中,村民们每每都是搬着板凳早早等候在台下,看到动情处,有的低声哭泣、有的默默拭泪。

演员们倾情演绎,台下掌声阵阵。演出结束,大家涌到后台,激动地拉着演员的手,含着泪说:

“你们演的太好了,李教授仿佛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观众和演员们含泪相拥,久久不肯离去,场面震撼。

据悉,在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李保国》剧组先后到达了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石油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近30所高等学府,每次演出,学校礼堂或广场都坐满观看演出的师生,无不被高亢激昂的梆子声腔、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并深受感动多次落泪,掌声更是多达几十次,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赞扬!

《李保国》曾六次进北京,走进中央党校、长安大戏院、中国评剧院、保利剧院、梅兰芳大剧院演出。2017年12月,《李保国》精彩唱段受邀参加中宣部、文化部举办的2018新年戏曲晚会。

此次参加十二艺节的演出,全剧组演职员加班加点,再一次打磨提高,准备以饱满的精神,高度的责任心,诠释李保国精神,力创佳绩。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邱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