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交通大学地下党员校友口述专辑《思源·激流》正式出版。今天,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思源•激流》出版首发式曁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座谈会。
《思源•激流》一书的部分口述者们都是亲历上海解放、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交大地下党老同志,他们重返母校,与母校师生共同纪念上海解放,回顾他们在交大学习和参加革命斗争的鲜活故事。
他们当中有1946级化学系校友、原上海感光胶片厂副厂长李菊,1947级造船工程系校友、上海交大原副校长孟树模,1948级电信管理系校友、共和国早期雷达部队参加者、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李均、1948级电信管理系校友、上海交大宣传部原部长曹子真,1948级水利工程系校友、建国初参加过治淮工程的吴沈钏等。
该书为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研究口述系列第四辑,由姜斯宪书记主编,林忠钦校长作序。
全书36.5万字,照片216帧,共收录27位在交大求学及从事革命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校友的口述回忆,着重记录他们在交大的求学生活、革命经历,以及为上海解放、新中国建立前赴后继、浴血奋进的英勇事迹,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不凡业绩,展现了共产党人赤胆报国、忠于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坚守信仰、勇于担当的人格风范。
那个年代鲜为人知的“地下工作”
作为一本聚焦地下党员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口述史,该书首次披露了上海解放前夕交大党员一些鲜为人知的“地下工作”实态。其中不少故事、场景,我们在谍战剧里都耳熟能详,如单线联系,接头暗号、验“路条”等。
解放前夕,1943级土木工程系地下党员胡晓槐(后曾任天津市政工程局局长)在开辟上海到天津的低下交通线时,说交通站要交代暗语,还要发给一张“路条”,即国民党银行新印发的小额法币1万元,到解放区的人员要对接暗语,还必须交验“路条”,查对号码,这样既保证交通线的安全,又有效地阻止了敌特分子混入解放区。
在上海解放前,魏瑚曾参加过秘密接头送报活动。她回忆了其中的细节:“我答应送报以后,组织上就约好时间,带我去见“学生报”发行组的小组长。
在小组里,每个送报员各有地域分工的,主要是针对学校发送。我当时负责的学校是卢湾区的中华工商学校、比乐中学。取报的时候,我们有时是到小组长家里,有时是小组长派人给我们的。每个星期去送报一次,都是事先约好人的,地点暗号都有的。暗号是上面指定告诉你的,每次都不一样。当时比较用得多的是拿张报纸问:“小姐,报纸上看看日期啊?”有时候会说:“借一支笔给我”或者在“我这个笔是什么牌子,别的牌子没有。”
除了送报纸外,有时还会传递一些消息、小纸条,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我们不会看,跟学生报一起发下去。送完报后,大家要相互通个电话,确认任务已安全完成,最后才解散队伍。
为了保密起见,她还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许冰”,改跟母亲姓。她说:“其实每次去送报都随时会面临险境,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因为身上有地下报纸,既逃不掉的,又丢不掉。不过,后来做的时间长了,也就不会想得那么紧张敏感了,就当作普通的日常任务,该走就走。”
科学报国助力上海解放
爱国奉献是当年地下党员比较普遍的价值追求,科学报国则是以理工特色见长的交大所特有的优势,成为他们助力上海解放的“利器”。
■ 右为陈警众
地下党员陈警众(后曾任上海供电局局长)曾说自己解放前报考交大电机系,就蕴含着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抱负。“因为那时已经知道电气化是代表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列宁讲过,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就是共产主义。”
地下党员胡晓槐也回忆,1948年7月—1949年间,他被组织上派为秘密交通员,协助另一名交大地下党员、后为著名数学家、南开大学原副校长的胡国定负责开辟从上海到天津、从天津到冀中解放区的地下交通线,使地下交通站与解放区建立了严密联系。通过地下交通站,他们掩护并输送了上海、南京、杭州、武汉、湖南、四川、北京等地下党员、技术干部、进步群众达400多人,其中不乏知名人士闻一多家属等。
1947级电机工程系地下党员康继昌(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我国第一台机载火控计算机研制者)曾口述了上海解放前夕党组织曾交给他一项“特殊任务”,即绘制学校附近徐家汇及沪西一带的交通地形图,主要作为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市区后“巷战”之用,同时也作为接管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指南。
康继昌接到任务后,徒步或是骑自行车走遍沪西地区,先将地形、地貌、河道、沟渠、桥梁、工厂、居民点、国民党军警所设的地堡、岗哨一一记在脑子里,回校后再凭记忆画在图纸上。
据闻,这些图纸由上级党组织转交解放军后,为解放军第27军由沪西一带进入上海市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后来,康继昌为此获得一枚建国功臣的勋章。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董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