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艺节晨艺录|国家京剧院《红军故事》,现代戏题材和京剧艺术有效结合

国家京剧院京剧《红军故事》,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参评剧目,将于5月27、28日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与观众见面。

今天下午,主创与媒体见面。

剧情简介

现代京剧《红军故事》用国粹的形式讲述了“半截皮带”“半条棉被”“军需处长”三个长征时期的故事,该剧展现了红军历经千难万险,坚守革命信仰,为革命胜利、人民解放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

《红军故事》是国家京剧院2018年重点新创剧目,充分发挥国家院团“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作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争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反映民族精神,引领健康风尚,激发中华儿女爱国主义情怀。

深入生活、潜心创作

《红军故事》于2018年1月底推进剧本创作,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6月1日召开建组暨新闻发布会;7月31、8月1日在梅兰芳大剧院首演,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献礼;9月19、20日,亮相 “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11月15、16日,在梅兰芳大剧院进行第三轮公演;11月24日,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空中剧院》播出全剧;12月7日亮相昆山举办的“百戏盛典”闭幕式,受到广泛好评;2019年1月1日,《半条棉被》片段在2019年新年戏曲晚会亮相;3月13日,《空中剧院》再次播出全剧;4月13、14日该剧于梅兰芳大剧院上演,14日演出为纯公益演出,剧院邀请了900余位驻京老干部和工作人员,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01岁,平均年龄85岁。

值得一提的是,数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莅临现场观看演出,与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聚在一起,共同纪念光辉岁月,重温革命情怀。

该剧于5月6日至10日走进上海高校巡演5场,在上海大学生中引发京剧热潮,于5月13、14日在梅兰芳大剧院连演3场,其中,14号下午为“小学生”专场演出,小学生们谈“观后感”时虽然声音稚嫩,但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革命前辈的深深敬意、对当下美好生活的感恩,带队老师们则表示用京剧形式演绎长征故事对孩子们的德育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5月15、16日,《红军故事》剧组马不停蹄走进华北电力大学演出两场,在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该剧将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剧目于5月27、28日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演出两场。

优秀主创边演边改,精益求精

《红军故事》的创排坚持边演边改,精益求精。

在剧本创作阶段,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组织召开多次论证会,前后修改了十几稿;2018年8月2日,剧院在首演之后立即召开专家论证会,在第二轮演出前进行了修改打磨;在11月15、16日演出结束当晚即召集专家研讨。2018年下半年,剧组赴江西南昌、萍乡,深入基层,采风体验。如到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安源煤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及秋收起义纪念碑等进行参观学习。

《红军故事》汇聚了全国优秀戏剧名家,组成强大的创作阵容,湖北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编剧胡应明、江苏省盐城市文广新局国家一级编剧徐新华、原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话剧团团长王宏分别担任“半截皮带”“半条棉被”“军需处长”的编剧;总导演为天津歌剧舞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张曼君;作曲、唱腔设计分别为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作曲朱绍玉(“半截皮带”“军需处长”),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陈建忠(“半条棉被”);指挥为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作曲朱世杰;舞美设计为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修岩;灯光设计为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灯光设计邢辛;服装设计为王玲;导演助理为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小清;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奏员李金平、谢光荣担任打击乐设计、鼓师;唱腔指导、琴师由国家一级演奏员赵建华担任;化妆造型设计为国家京剧院容妆师陈卫华;舞美道具设计由国家京剧院国家二级舞台美术设计师李继勇担任。

《红军故事》剧组根据剧情需要,特别在“半条棉被”的演绎中加入湖南民歌配唱,悠扬婉转的曲调为全剧添彩。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倾情加入,与国家京剧院乐队一同参与演出。

《红军故事》主要演员分别为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博(“半截皮带”),国家京剧院副院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慧琴(“半条棉被”)、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杜喆(“军需处长”)、荟萃著名京剧演员魏积军、国家一级演员张小清、周婧、郭凡嘉、毕小洋等,资深演员贾永全和优秀青年演员郭霄、查思娜、巩丽娟及新秀赵辉辉、王珺等。

该剧的排演推出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体现了京剧艺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现代戏题材和京剧艺术有效结合

在艺术特点方面,主创团队注重故事情节与时代大背景、革命大情怀的深度联系,将现代戏题材和京剧艺术本体形式有效结合,实现表演程式、个人技艺、人物情节高度融合,很好地解决了红色题材戏曲创作真实性和戏曲化两个问题。

王宏、徐新华、胡应明三位编剧用真挚朴素的情感,通过戏剧情境营造、人物性格塑造体现了很强的文学性和戏剧性;具有独树一帜手法的导演张曼君,在该剧创作中拓展出革命英雄主义风格的大格局,呈现出革命史诗的一种大气象,显示出了国家京剧院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匠心;该剧巧妙地将一些民间音乐元素揉进作曲中,实现音乐传统和创新的结合,流畅的唱腔,十足的京剧韵味,加之交响乐队的整体呈现与剧情交织呼应,使得该剧表现力极强。

整个舞台空间,空灵大气,写意唯美,简洁的舞台装置,加之小戏这种形式,更有利于走出去演出。

该剧用有唱有做、有歌有舞的戏曲形式讲好故事,把“皮带”、“棉被”作为舞台支点来表达。在“半截皮带”中,从京剧艺术本体中的“行当”寻求突破,创造性地运用武丑的繁难技巧动作,强化了皮带在留与舍的心理纠葛,突出展现出皮带起初被珍藏、到被一刀两断的转化过程,使缺少戏剧性的场面调度增加了极其精彩的技术含量。在“半条棉被”中,四个人物形象围绕棉被而展开的推与让、送与拒、存与留,都在四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之间展开,力求将京剧的流派艺术元素融入到现代人物的性格塑造之中,既有京剧传统的审美韵味,又恰当地体现出时代精神。

如为了突出三个女兵不同的人物个性,纳入了程派、尚派、梅派的艺术特色,给艺术形象的个性化、差别化找到表现形式上的风格载体。

袁慧琴饰演的徐解秀,既继承化用了传统老旦的表演范式,又借鉴了京剧青衣行当的艺术元素,介于老旦青衣之间,使其在年龄、精神气质等方面更加贴合人物,更具表现力和时代感。

主创团队创造性地使用四声部重唱的方式,把京剧老旦、程派青衣、尚派青衣、梅派青衣的行当和流派相融合,强化了人物各自不同的心理空间,也强化了基于棉被而引出的四个人共通的情感抒发,唱腔流畅,音色和谐。

中国著名作曲家杜鸣心在观看演出后给予高度评价:

“演出很精彩,戏剧和音乐写得好,京剧表演水平高超,非常感人!向袁慧琴同志和国家京剧院表示衷心祝贺”。

在“军需处长”的设计中,剧情聚焦于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情怀,为找到演员唱作表演的有效方式,使舞台视觉充足,启用旧日南方群众身上的腰巾,这样演员可以借助它延伸其身段表演,力求避免“话剧加唱”,创造性地转化并运用京剧的“四功五法”,用京剧的手段体现现代人物的精神与灵魂。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邱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