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亲爱的听众们,你们好……”70年前的电波里传来的声音清晰在耳边;
城隍庙九曲桥上,穿着长马褂熙熙攘攘的行人;大利酒楼前,来来往往的黄包车;穿着红色大衣烫着卷发的时髦女子,还有远处黄浦江畔的汽笛声……
在历史寻访类纪录片《上海解放一年间》中,由中苏纪录电影工作者共同拍摄于上海解放初期的彩色历史影像资料首度公布,1949年5月至1950年5月的一年间,新生上海最初的模样,被镜头鲜活还原。
该片将于5月27日21:10登陆东方卫视。
历史因细节而生动。
长期以来,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上海,停留在观众记忆中的模样,基本都是一张张黑白照片拼凑而成的。而这段中苏纪录电影工作者共同拍摄于上海解放初期的彩色影像,记录着新生的上海最初的面貌,呈现了更多丰富的历史细节。
其中,不仅重现了被称为“瓷器店里抓老鼠”的四川路桥之战,也记录了上海各界欢迎解放军、庆祝上海解放的历史场景。
还有一段资料拍的是游园会,画面里陈毅市长以及身边市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上海音像资料馆综合编研部主任汪珉透露,这批资料是2012年在俄罗斯影像与照片档案馆发现的。
“根据当时中苏合作拍摄的约定,影片在拍摄完成后,要送到苏联进行后期剪辑与冲印,所以当年全部的拍摄素材都留在了苏联。”
有意思的是,片中还有一段1949年9月至10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庆祝解放的影像资料。
影像的拍摄者、拍摄时间都没有准确的记录。但是和它一起发现的,还有一批交大学生回忆上海解放前后的文献。
于是,上海音像资料馆通过交大校史馆,找到了档案文献的主人。原来,他是交大1952届校友张洪森,当时担任学生会的摄影工作。
■汪珉(左)与张洪森(右)
为了配合这些别具意义的珍贵影像资料,纪录片的主创团队在拍摄、调度以及画面上都打破了以往的风格,采取了一套特别的拍摄手法。
大量缓缓流动的镜头,配合娓娓道来的叙述,这种在剧情片叙事时常见的手法,在纪录片中并不多见。
摄影指导柯丁丁表示:“我一直认为,纪录片的结构、制作的流程、质量等应该更多地向剧情片学习”。
四川北路桥,曾经牺牲了12名解放军战士。拍摄时,柯丁丁采用了逐格镜,并通过灰镜让曝光时间延长。画面里,虚化的车流与行人与实化的街景形成对比,“这种非常强烈的时间运动感,提醒观众时间在走。”柯丁丁说。
甚至,片中还用了不少“不真实”的镜头,来呈现真实感。
这是《上海解放一年间》摄影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想法:我们用现在上海的镜头来模拟当时的情况。两个画面能够形成强烈对比,一个是七十年前的珍贵影像,一个是我们站在七十年后来叙述当时的故事。这能让观众建立起一个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让片子更有说服力。
不仅如此,摄制组还通过多方联系查找,访问了近20位上海解放的亲历者,他们大多已是耄耋之年,其中最大的年龄103岁。
此摄制组还寻访了相关后人和专家学者,包括解放后上海首任市长陈毅之子陈昊苏、中央财经委员会首任主任陈云之子陈元、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章百家、上海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等。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70年前共产党人的风采。
正如毛泽东所言:“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从当年的创业奋斗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