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邱俪华
黔剧、苏剧、白剧……连日来,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51台精彩剧目正陆续在魔都的各个剧场上演。
这天天有戏的节奏可不常有,采访中,戏迷们表示一方面觉得过瘾,另一方面也感到迷惑——以为自己早就是阅剧无数的“戏精”了,一看片单才发现,居然有那么多剧种从来没有听说过。
为此,晨报推出一期特别策划,为你详细解读此次来沪的那些“神奇剧种”。
黔剧《天渠》
时间:5月15、16日
地点:浦东群星剧场
该剧以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黄大发为原型创作,谱写了一曲时代壮歌。
[黔剧小知识]
黔剧是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戏曲剧种,前身是贵州扬琴,贵州扬琴是一种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分角色坐唱的说唱艺术。
2008年6月7日,贵州省黔剧团申报的“黔剧”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剧《国鼎魂》
时间:5月19、20日
地点:浦东群星剧场
该剧是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成立后的第一部作品,改编自苏州潘氏一族保护并捐赠大盂鼎、大克鼎的真实故事。
[苏剧小知识]
苏剧发源于苏州,被称为“滩簧之母”,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其前身苏滩原名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是一种围坐清唱的曲艺形式。
2006年,苏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盱河高腔·乡音版《牡丹亭》
时间:5月21、22日
地点:上海大学伟长楼剧场
该剧力图展现400多年前汤显祖剧作初演时的古朴原貌,呈现了一幅汤翁故里的风情画卷。
[盱河高腔小知识]
盱河高腔是抚州的古老唱腔。盱河高腔·乡音版《牡丹亭》总导演童薇薇表示,昆曲《牡丹亭》非常经典,现在汤显祖的家乡用盱河高腔来演绎《牡丹亭》当然也有特色,还融入了抚州南丰傩舞等民俗文化元素。
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
时间:5月21、22日
地点:大宁剧院
该剧围绕农村虾稻产业发展这条主线,戏剧化地展现了两个家庭、两代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人生故事。
[荆州花鼓戏小知识]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形成于清道光年间。闹年的花鼓、采莲船、莲花落、敲碟子等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荆州花鼓戏的源头。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剧《数西调》
时间:5月23、24日
地点:虹桥艺术中心
民国初年,白族妇女周秀珠收养杀夫仇人之子,16年后,土匪之子阿亮长大成人,周秀珠与阿亮是冤冤相报,还是选择大爱包容?
[白剧小知识]
白剧原名“吹吹腔剧”,主要流行于大理白族地区,集吹吹腔、大本曲、民歌小调和白族诗歌独有的“山花体”等民族民间艺术于一体,在音乐表现方面包括唱腔音乐和伴奏曲谱两大部分。
2008年,白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党梆子《太行娘亲》
时间:5月29、30日
地点:虹桥艺术中心
上党梆子《太行娘亲》展现了党的军队与人民群众亲如一家的深厚情谊与共抗外侮的民族精神,塑造了一个在抗战中成长的英雄娘亲艺术形象。
[上党梆子小知识]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地方传统戏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长治、晋城两市,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音调高亢活泼,具有粗犷健康的农民艺术特色。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邱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