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今年报考民办的学生要爆棚,结果还好。这两天捷报频传,身边不少孩子都拿到了想去学校的Offer。”一位今年小升初的家长说。
升学季,今年民办学校的报考既没有像家长、培训机构所说的“大热”,也没有像部分唱衰民办教育的人士以为的“遇冷”。来自市教委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市幼升小信息登记18.20万人,小升初信息确认14.32万人,与去年同期大致相当,民办小学、民办初中报名录取比与去年基本持平。周到君查询了一下,去年民办小学、初中报名录取比都是1.4:1。在新中考政策、公民同招政策发布后的第二年,更多的家长学会理性选择,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
有家长为孩子选择华育等民办学校;有不少牛娃去了公办;也有孩子选择去了放弃择生的学校……他们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各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家长和孩子,听听招生季他们的故事。也许,这些故事能给正在为择校而迷茫的家长一些启发。
故事一:占坑班被灭后,孩子如何进华育?
“**家长:您好!您已经完成录取确认,您的孩子已被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录取……”盯着手机读了三遍,张晓(化名)终于确信,等来了最心仪学校的录取通知,她深深吸了一口气:“不枉这一年的付出!”
和不少家庭一样,张晓和儿子聪聪(化名)的“小升初”,并不仅局限于这一年。聪聪就读于本市某民办小学,是一个聪明、上进的孩子。而回想起“小升初”的这一路,张晓百感交集。
从刚入小学的迷茫、随波逐流,三四年级焦虑爆表,再到临近升学开始冷静选择,调整策略。张晓说,这就是自己这五年的内心写照。“小升初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成长的过程。”
考了很多绝版证书
五年前,聪聪进入本市虹口区一所知名民办小学。张晓自认还算是一个“佛系”的家长,“小学前没在外面报过班,只是孩子比较喜欢英语,我就自己在家给他买了一些英文原版的绘本,在网上找了一个外教,帮助他练习口语”。
初入小学时,张晓对小升初还没有概念,“当时还处于混沌的状态,不知道也不会规划,迷迷糊糊,随波逐流。当时看好多孩子都在考证,那我们也去考吧。“那几年,奔波各种杯赛,考取各种证书,为此去参加各种培训,为小升初积累砝码,是当时不少小学生的周末标配。
“不过我们没有参加任何培训机构,就是直接去裸考的。”张晓回忆说,从二年级开始到四年级,她帮聪聪报了多个当时在家长圈炙手可热的英语、数学杯赛,都拿到了证书。
2017年前后,奥数四大杯、全能五星英语、“3E考”等纷纷关停,2018年基础口译考试也出台最低年龄限制。
“所以,我们当时拿到了好几张‘绝版证书’,几乎是考一场,‘灭’一场。”
不过张晓反思说,考证体现出了其他一些弊处。虽然刚拿到证书时,孩子和自己增加了一点自信,但也失去了一些理性。“比如英语,在拿了几张证书后,就有点飘飘然,觉得小升初努力到这里,就差不多了,反倒忽视了基础的知识积累,后面原地踏步了好久。”
占坑班遭举报被取缔
杯赛证书没用了,家长们又有点慌了,涌向了传言中的“占坑班”。
“说是进了这个占坑班,就有可能进某某知名的学校了。”张晓说,当时真的搞不清楚,“那些机构和初中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关系?万一真的有机会,却没给孩子报班,是不是我的孩子就失去了机会?”
去年7月初,聪聪报读的东北部知名初中的“占坑班”被举报,被查处、喊停。“那时真的是焦虑到了极点,如果我家娃真的是战无不胜的‘天牛’、‘神牛’,那也就算了。但是我们只是有一点天资的小娃。没有证可以考,没有班可以读,我怎么相信,面试的时候,好学校就能把录取通知书给我们呢?”
张晓回忆说,在四年级升五年级的那个暑假,家长群家长们焦虑到了极点。“大家互相打听,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说哪里又开了一个‘占坑班’,又说哪里偷偷组织了一场考试……虽然后来证明,这些都是谣言。但当时大家真的听风就是雨,每个人的焦虑在群体中又被无限放大。再加上一些社会上自媒体、培训机构的炒作,大家脆弱的心理,雪上加霜,人人都成了惊弓之鸟。“
那段时间,一点风吹草动,都会牵动她的神经:“我经常会问孩子爸爸,我们的娃是不是不行?会不会到最后没有学校要我们?”
喜欢理化、离家近,华育成为选择
改变发生在五年级的寒假。
“当你焦虑到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时,突然觉得,有必要静下心来重新思考。”张晓开始反思,不能因为一个小升初,以及一些喧哗炫目的东西,让自己失去了判断。到底还要不要继续盲从,去追求高深艰难、摸不着够不着的东西,还是要反过头来想一想,孩子适合什么,需要什么。
静下心之后,张晓觉得,整个人清醒了,也不焦虑了,“之后开始明确选择,调整方向”。
首先,尊重聪聪的意愿,选择冲刺民办学校。随后,她将视线集中在了华育、上外附中两所最心仪的学校。“不过他不太愿意背单词,也不是很喜欢练口语,相对比较喜欢理化,平时拿着科学类的书都能看好一会儿。而华育离我家又是最近的,所以是最好的选择。”
张晓说,资源有限、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家长理性选择,“如果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最后可能会分散太多精力。”
“其次,调整学习策略。把重心放在学校的日常学习,并且夯实基础知识。”张晓说,小升初准备的是面谈,但是也是在为小初衔接做准备,还是要打好基础。
就这样,之前“刷题、刷难题、刷跨级题”、孩子抵触的情况,在张晓家里越来越少,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放过那道题,放过孩子,也放过自己”。
“另外,小学时期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不只追求一个正确的答案。”张晓说,之前光顾着让孩子刷题和考证,没有很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重新回到起点,要求孩子,该写解的地方写解答,该写答的地方写答,作业一定要整洁规范……这半年,孩子有了很大进步。”
等待的过程最是煎熬。半年来,也有过小焦虑、小纠结,但是张晓觉得,明确了方向和策略,全家人陪着聪聪,朝着一个方向一起努力,也是一段难得而温情的体验。
5月18日,上周六,聪聪参加了华育的面试。“很幸运,我们被录取了。”
故事二:班里的大牛,为何去公办?
随着幼升小民办录取和公办验证通知的陆续发放,孩子们的去向基本明朗。与往年不同的是,不少牛娃没有去报考民办,而是直接报读对口的公办小学。民办学校的报考热,并未像之前培训机构和家长预测的那样回潮。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今年公民同招第二年,民办热并未回潮,是在意料之中。去年第一年实行公民同招,有的家长担心不能被民办录取,影响进对口学校,直接放弃了报民办,今年家长对公民同招政策有所适应,选民办的会有所增多,但不可能回到之前民办的火热状态。
班里的大牛,为何去了公办?家长说了4个原因。
原因一:离家近,睡眠足
凡凡就读于徐汇区一所幼儿园,对口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三实验学校,家里步行到校只需10分钟。学校口碑不错,但因为建校时间不长,在民间排名不属于“一梯队”。
凡凡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也很呵护孩子的兴趣爱好,从小就注意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对于事物的观察与探索,经常带凡凡去看各种博物馆展览,还找了许多桌游和英语绘本。不少家长建议凡凡妈,“应该去考考民办小学”。
但凡凡妈参加了校园开放日,感受到师三浓郁的学习氛围和多元丰富的拓展课程,而“步行10分钟”更让她觉得是很大的优势,最终还是决定选择读对口的公办学校。
“我们两口子都是上班族,家里老人也不在身边,我又不会开车。师三就在家门口,能让孩子至少多睡半小时,睡眠足了,精神也好,尤其在小学阶段睡眠质量很重要。”凡凡妈介绍,凡凡从小睡眠习惯就不错,生活也比较有规律,只要睡的时间足够,一整天的专注力都会很好,不需要通过延长学习时间来提升学习质量。在她看来,“就近入学”是小学择校的重要原则,“孩子年龄还小,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最重要,这才是以后学习上有长足发展的前提。”
原因二:学业压力不大,有更弹性的时间
婧婧在虹口区一所幼儿园就读,对口曲阳三小。因为妈妈很重视亲子阅读,婧婧目前已经读完2000多本英语绘本,还曾获得市级讲故事比赛奖项、芭蕾幼儿组奖项。在同学家长看来,是个不折不扣的“大牛”。
许多家长觉得,婧婧考民办小学问题不大,但婧婧妈却选择读对口的公办小学。
原来,婧婧妈已经向身边许多朋友作了调查,“公办小学低年级的作业真心不多,书写作业大部分在学校完成了,回家基本上就是读一读背一背,语文有个生词默写,一般情况下半小时就能搞定了。周末一张语文卷子,一张数学卷子,拖拉一点的孩子两小时也能做完了”。
如此一来,放学后的时间其实就很充裕。而婧婧是个喜欢自己动脑筋思考、能长时间专注的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特别有主动探索的兴趣。在婧婧妈看来,这样的宽松氛围,正好可以根据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和需要加强的环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不用担心校内作业挤占太多课外时间。“其实,只要帮孩子从小养成专注、效率高、善于自学、自律的学习习惯,公办的宽松氛围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记者发现,今年不少选择公办的学生家长都有一个共识:对于有规划有执行力的家长来说,公办宽松的作业环境更有利于自主培养,但前提是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选择适合孩子的资源。
原因三:公民同招后生源更好
不少选择对口公办的家长,还有一个共同的理由:公民同招后,牛娃“回流”了,这也提升了公办生源。学习的“圈子”好了,老师教得更带劲,整体学习质量也更好。
一位对口闵行区实验小学的家长就表示:“前几年很多优秀的孩子都会先去考七宝外国语小学或者协和双语学校,被民办刷下来的孩子再去读公办。但去年首届公民同招后,我们小区里好几个很不错的孩子都放弃了民办,直接读闵实验了,生源好了,班上的学习氛围也会更好,老师教起来可能也会更带劲,教育质量整体上升。”
记者发现,去年首届"公民同招”实施后,不少牛娃留在公办,这也给了下一届家长以信心。一位今年幼升小选择公办的家长就表示,“大牛的家长并不一定是鸡血家长,相反,他们懂得选择适合孩子、性价比高的教育资源,这也给后来人以很好的借鉴。”
原因四:公办的课程体系一点不弱
这几年连续举行的公办中小学校园开放日,也让越来越多家长走进校园,亲身体验公办学校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不少家长感慨,“公办的课程一点都不弱”。
比如,今年的校园开放日上,徐汇区高安路一小就以一场别开生面的“七彩高一欢乐游”,让孩子和家长们体验了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镖”行天下、神奇乐高、创意七巧板、巧搭高塔、AR体验、音乐猜猜猜、环保小达人、开心小屋、玩转篮球……高安路一小开设了十几门有趣的活动,还贴心地配备了校园的平面图,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自己按图索骥寻找活动教室,体验寓教于乐的“七彩课程”。在“环保小达人”环节,孩子和家长们都兴致勃勃地玩起了垃圾分类的小游戏,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巩固了环保知识。
有家长感慨,“优秀的孩子,背后必定是理性的父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盲目跟风,其实不管是公办或是民办,重点都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拥有主动探索的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家长平和的心态,是孩子成长的长足保证。”
故事三:他们为何选择不择生的民办?
今年的升学季,崇明的民办学校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招生时放弃选生源,以摇号的方式来招生。李海林校长说,之所以摇号,是为了让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名额分配到校,进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学校没有像其他民办学校那样进行面谈择生。
分层走班,家长不担心学生水平不同
新中考改革提出,“在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批次,50%至65%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招生计划实行名额分配,其中的70%由市和区教育行政部门分配到不选择生源的每所初中学校,并逐步扩大该比例。”政策的关键词是“不选择生源”——不管公办还是民办学校,不挑生源,就能享受名额分配的优惠政策。
“其实,我们学校在做出以摇号招生决定前,有过很长一段时间考虑。之所以摇号,就是为了能够获得指标到校的名额。同校竞争,学生进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压力,相对小一些”,李海林校长说。
不久前,200多名孩子,参与了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的摇号招生。据了解,学校今年将招收80名新生,分为4班级。家长胡春(化名)的孩子,今年就是以摇号的方式进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的。
以摇号的方式招生,意味着招进来的学生水平可能参差不齐。家长会不会有顾虑?胡春说:“并不会。”胡春说,这是因为学校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分层走班、选课走班”。在入学前,学校对新生进行能力测试,根据学生各个科目的成绩,匹配不同层次的班级。
例如,甲同学数学成绩很好,而英语成绩一般,那么甲同学很可能就会被分到数学A班、英语B班。这样的分层教学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要求。摇号不会让优等生吃不饱,也不会对成绩一般的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大多数的家长可以接受学校摇号招生。”
胡春为孩子选择该校,因为觉得更适合孩子。“我在择校时,要有住宿,同时将学校的国际化课程以及校园的环境、宿舍的环境及安全纳入到考量的范围。”
林方为孩子选择这所学校,是因为看重学校外语特色。“学校有一套自己的课程体系,由中国教师和美国教师、加拿大教师共同授课。外语特色鲜明。”在考察了学校办学理念、老师的水平、课程的设置等之后,林方觉得这个适合孩子。“而且,在新中考中,将来有可能获得名额分配。”
部分民办今年又择生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民办学校不选生源,也有反复和变化。例如,奉贤的上海帕丁顿双语学校去年招生时不选择生源,今年又重新开始选生源。
书记顾行健反映,该校每年的招生数是70个学生,但是去年不择生后,只招到50多个学生。所以,今年调整为选择生源,结果今年报名的学生人数反而比去年多,大概有80多个。
对民办初中放弃择生招生反而不理想,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认为,这是因为对是新中考改革宣传不够的原因。有很多新五年级家长不一定完全搞明白。什么是65%、什么是名额分配到校,到底哪些学校拿名额出来?那些三、四年级的家长,不到孩子小升初阶段,不会仔细去研究政策。
手记:适合孩子的学校,就是最好的
32万孩子参加的幼升小、小升初升学季,转眼接近尾声。
有家长为孩子选择对口公办,只为离家近,可以让孩子睡个好觉;有家长坚持报考“人气”民办学校,希望孩子的潜力得到更好发挥;还有的家长选择了不选择生源的民办,期待在新中考的名额分配中有所收获……
不同的家庭,升学季有过茫然、焦虑和纠结,抉择也各有不同,却殊途同归,来到自己适合的学校。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孩子进入自己适合的学校,争取“跳一跳,能够得着”,才能充分挖掘自信、发挥潜力,才能爱上学习,从而更好学习。反之,一味追求名校而不考虑实际情况,即便一时跻身其中,孩子也有可能因为“跟不上”,失去自信,陷入恶性循环。
在升学季里,记者采访的这些家长不因名校炫目而忽略孩子的需求,不因外界喧哗而失去理性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管孩子进了哪一个学校,这样的升学之路,都是一种成功。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些家长们的经验和思考,或许可以给未来将要升学的家庭以借鉴。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林颖颖 李星言 朱晓芳 杨青霞 黄璐婷 高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