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参评剧目
演出时间:2019年5月23日-24日 19:30
演出地点:美琪大戏院(江宁路66号)
※演出信息及阵容以当日剧场公告为准
作为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参评剧目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追梦云天》经过五轮演出的紧张排演打磨、数易其稿,即将以崭新的面貌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亮相。
今天上午,全体主创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召开新闻通气会,与媒体和观众见面。
上话老中青三代演绎大飞机幕后英雄
该剧由著名编剧王俭创作、著名导演胡宗琪执导,以飞机设计工程师唐瑛的视角,展现了飞机制造以及中国民航人的心路历程,通过他们研发飞机的艰苦和内心成长,刻画出制造业老、中、青三代人,以及设计师、工装工人、试飞员中的杰出典范在不同时代、不同岗位上的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国飞机制造的兴衰变迁和中国民航制造业的巨大变革。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创作、修改、论证,《追梦云天》力争以完美的演出呈现在观众面前。
全剧将视角对准了一群特殊的普通人,在他们身上,能看到激情与严谨的碰撞,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幸福与痛苦,骄傲与挣扎…..
这一群为着让国产大飞机冲上云霄默默奉献的幕后功臣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老中青三代演员精彩诠释。
在他们中间有张先衡饰演的见证国家的民机事业一步步起飞的老专家郑天行,有符冲饰演的土生土长工装师傅杜根宝,有张璐饰演的海归高端人才唐瑛,有韩秀一饰演的民航局审定方成员许新华,有贺坪饰演的试飞员,还有张钟仪饰演的飞机设计师杜小雪,而他们背后种种不为人知的甜酸苦辣,都在舞台上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
四面冰屏展示舞台科技新概念
舞台美术、视觉形象,是这出戏非常醒目的特点,舞台上150平方高低错落的四面冰屏构成了一个既现代又科技感十足的戏剧空间。某种意义上,《追梦云天》是对手工时代的舞台美术和电脑电子时代的多维、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
它使用的恰恰是我们民族传统写意审美的概念,让观众对真实的场景、真实的物件,产生真实的联想,但又不为这种真实所累,同时又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编剧王俭将大飞机研制的过程作为背景,更着重展现剧中人物的心路历程,揭示大飞机从业者及相关人物自身在心灵跑道的艰难起飞,在精神天空的穿云破雾,以及自我超越的阵痛,人生抉择中的纠结,以及情感困扰的煎熬。
在导演胡宗琪看来,
“这部剧在情节集中的前提下,要让观众看到更大的格局和场面。”
这一点在舞美设计及多媒体设计黄楷夫与宋润洁的设计下,让人尤其印象深刻,舞台上的巨幅LED冰屏半悬在空中,与舞台平面呈斜面倾角,结合剧中情节,实时展现出主人公在研制试验过程中的探讨和争论。
尽管这无疑为舞美呈现增加了技术难度,但就像剧中的追梦人始终坚持技术攻关一样,剧组舞美技术部门克服种种难题,在保证演出安全的情况下,力求将最完美的舞台效果展现在观众面前。
最终,《追梦云天》的舞台无限延伸了这部作品的内涵,它并不依靠情节的变化,来推进事件和人物。而是靠观念的变化、情感的变化,推动着人物关系的变化,进而推动事件本身的变化,但同样构成一种矛盾的张力。正是这样一种写意性的舞台,剧中人物的精神世界得以进一步打开。
从一个侧面,它也表现了我们今天的舞台科技、舞台设计的崭新观念。
呈现属于新时代的品质感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称本剧为,
“有品质的追求、有品质的情感、有品质的舞台、有品质的表演,构成了《追梦云天》这部作品所具有的原创性。”
这一原创性,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一蹴而就,而是很自然地在舞台创作当中,进行了新的表达。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评价《追梦云天》:
“凸显了一个和平年代的英雄群体丰满的精神世界。”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喻荣军则认为该剧,
“从真实生活中挖掘素材、汲取养料,力图理智、冷静而客观,咀嚼细磨,抽丝成茧,不矫情、不做作、不虚饰,去展现他们的情怀与担当,这是当代中国科技人的科学态度,也是当代中国戏剧人的从容创作。”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不只是创作了《追梦云天》这样一部话剧作品,更是对话剧艺术的当代舞台表现进行了一次时代性的舞台新实验。而这次实验不是局部的,它是一次整合,是在很多局部性的实验基础上实现了一次整合,进而形成了《追梦云天》这部作品独有的品质感。
这一品质感是属于新时代的,这其实要比按照某一种模版样式,习惯性创作的作品要难得多,挑战性也要强得多。好比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其实正暗合我们国家大飞机制造的历程,经常是山重水复,有时候又柳暗花明,一路走到今天,终于看见了突破,这也是一个追梦的过程。
演出信息
纪念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剧目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参评剧目
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
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度剧本扶持工程入选剧目
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
大型原创话剧《追梦云天》
THE HEART OF HEROES
——“愿我们仍是我们,英雄的心”
【故事梗概】
话剧《追梦云天》以飞机设计工程师唐瑛的视角,展现了飞机制造以及飞机人的心路历程,通过她研发飞机的艰苦和内心成长,刻画出制造业老中青三代人,以及设计师、工装工人、试飞员中的杰出典范在不同时代、不同岗位上的家国情怀,反映了中国制造飞机的兴衰变迁和中国民航制造业的巨大变革。
制作出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 出品人:张惠庆 | 总监制:田水 | 艺术总监:喻荣军 | 艺术顾问:罗怀臻、毛时安、喻荣军 | 编剧:王俭 | 导演:胡宗琪 | 舞美设计及多媒体设计:黄楷夫 | 制作人:王珏 | 作曲:石一岑 | 灯光设计:胡华庆 | 服化设计:胡晓辉 | 多媒体设计及制作:宋润洁、王梓楠 | 科学图形顾问:黄子鬯 | 技术设计:徐先根、赵明 | 音效设计:范璟璟、钱杰、张曦 | 音乐制作:陈一磊 | 道具设计:朱晨祺 | 文本统筹:赵媚阳 | 现场影像采集:孙一刚 | 舞台监督:罗霁忺 | 导演助理:付仲豪
主演:张 璐(饰 唐 瑛)、韩秀一(饰 许新华)、张先衡(饰 郑天行)、符 冲(饰 杜根宝)、贺 坪(饰 高子健)、张钟仪(饰 杜小雪)、赵海涛(饰 白永成)、郭 林(饰 刘 实)、胡薇薇、孙 伟、何 欢、杨艺苓、周 围、谢馨慧、吕贝妮、夏传宇、马旌逢、范书培、徐振涛、张希越、马京胤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邱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