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松用焚烧向大师致敬,我们用什么向薛松致敬呢?

2019年5月18日至7月14日,龙美术馆(西岸馆)推出艺术家薛松大型个展“涅槃”。展览由杰佛瑞‧约翰‧斯鲍丁担任策展人,呈现艺术家跨越30余年的创作历程。

薛松的艺术标志就是拼贴,此次展览展出了他早期的碑帖残片拼贴尝试,以及艺术家一直在发展重塑的“与大师对话系列”、“历史与现实系列”、“城市与青春系列”、“传统山水系列”、“泡沫系列”等。

▲薛松1988年作品《向梵高致敬》

龙美术馆(西岸馆)此次用超大的一楼空间呈现薛松的大型作品。《基因族谱》是由100幅小作品构成,每一件小作品都是中国人的一个姓氏,它们共同拼绘出一张中国地图

薛松迷恋拼贴,而他的拼贴却建立在焚烧的基础上。1990年代初,工作室突发火灾毁掉了薛松一些作品,却推开了一扇全新的艺术之门,薛松将现成的图片、文本烧烤后,解构、建构再重组于画布上,作品里的图像也经历了一个再生过程,它从原有的意义中被释放,并被赋予了新的理解。于是,东方与西方、历史与当下、传统与现代在画布上形成了独有的薛松式风格。

8件一组的大型作品《上海明信片》,展示了薛松在上海30余年,对这个城市饱含的深情

薛松迷恋传统书法,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中国艺术家之一。薛松的作品中,最常见的就是对艺术史的引用、挪用和颠覆,他通过将西方和亚洲的艺术史混合成一种可触知的糊状物,来阐述他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

▲薛松作品《解构书法》

薛松的创作风格已经被世界各大美术机构接受并收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南加州大学亚太博物馆、德国波恩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龙美术馆、香港M+美术馆、比尔盖茨艺术基金会等机构收藏了他的作品。

▲薛松作品《致敬罗斯科之五》

▲薛松作品《罗斯科上的芥子园之九》

薛松擅长对艺术史进行引用、拼贴并达到重生,他往往采用向大师和经典致敬、对话、解构的方式进行创作。那么,秉承这种艺术态度,我们现学现用,也向薛松致敬。

根据薛松的作品,我们用镜头局部放大,惊喜地发现我们也可以创作出全新的抽象作品,让薛松的作品也获得一次“重生”。请看——

“重生”前,薛松《与大师对话之八》▼

“重生”后的效果▼

“重生”前,薛松《对话系列No.16》▼

“重生”后的效果▼

“重生”前,薛松《与蒙德里安对话——温故知新》▼

“重生”后的效果▼

怎么样,效果不凡吧。想要用手机创作出自己的“重生”系列吗?赶紧到龙美术馆去打卡吧。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