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出版社如何助力大学发展?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大学与大学出版社之间如何相互支撑、共同发展?

作为同济大学112周年校庆、同济大学出版社建社35周年的系列活动,由同济大学、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协会主办、同济大学出版社承办的“一流大学 一流出版”学术研讨会,昨日(17日)在同济举行。

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表示,要与时俱进提升大学出版水平。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使学术出版的理念、管理方式、载体形式、传播方式、运作流程、服务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抓住信息技术进步的机遇,服务科学研究、经济发展、教育文化、社会生活,实现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同济大学出版社社长华春荣介绍,同济大学出版社经过35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1个出版核心(城市建筑)、4个学术出版特色(交通、环境、生命科学、基础科学)和2个文化出版特色(德语与欧洲文化、人文与艺术),始终围绕着同济大学的优势学科和学校的发展方向。

对于今后如何更好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同济大学出版社将立足几个方面:一是紧扣并依托学校的一流学科,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二是紧扣并依托学校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和平台,服务于上海、国家战略;三是紧扣并依托学校一批一流学者,打造同济学术出版品牌。

进一步来说,要加强顶层选题设计和策划,在原有出版特色上拓展,打造“城市+”出版品牌,构建两个新型平台的支撑——以“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为特色的国际化出版平台、以“全球城市基础设施”为内容的学术支撑数字平台。以此,将大学出版社的发展真正融入大学“双一流”建设中去,全力支撑具有同济特色的学术出版传播体系。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林颖颖 蒋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