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员,可谓和平年代最危险的职业之一。不论是在边远山村,还是在大都市,这群年轻的战士都在用自己的生命,护卫着人民的财产与生命安全。每一次出警,都是一次生死线上的历险。
4月27日,晨报学记团的小记者走近守卫我们这座城市的消防员,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听听他们的故事。他们还送上了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表达一份普通市民对于城市守卫者的敬意与关心!
向消防勇士致敬
晨报小记者 常家玮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 五年级)
不好了,房间中的垃圾桶烧起来了,火苗越窜越高,爬上了窗帘,火势蔓延到沙发。哎呀,窗户的玻璃爆裂了,大量新鲜空气涌入,房间顿时出现了轰燃现象。霎那间火焰翻卷,黑烟升腾,熊熊大火没一会儿便吞噬了整个房间……
这是怎么了?别害怕,请大家镇定。这里不是火灾现场,也不是消防演习,这只是消防博物馆中循环播放的消防模拟演示。我正在参加晨报学记团“走近消防员”的参观采访活动。但是那一刻的我站在屏幕前,已经一身冷汗。我不断地盯着画面回放,久久没有回过神来。太不可思议了,只有短短2分40秒的时间啊,整个房间便燃烧殆尽。
我一边观看模拟演示,一边听着老师的讲解:“在火灾现场,大火最低也有400摄氏度,而最致命的还不是火苗,而是那含有有毒气体的滚滚黑烟。所以火灾逃生时,切记要弯着腰,用湿毛巾捂着嘴。另外消防员叔叔建议:小毛巾折三次,8层,这样可以有效抵御60%的浓烟。”
参观完消防博物馆,我们来到了旁边的长宁消防中队。只见营房内停着各种类型的消防车,一边的架子上挂着防火服,衣服下对应地放着防火靴,整齐又有序。抬头看,每一个班都有一个滑竿,为缩短下楼时间,消防员接到出警指示,会以最快的速度滑下滑竿,穿上装备,冲进消防车。为了让我们更真切地看到出警场面,一位消防员叔叔还为我们展示了一下。他告诉我们:白天的出警速度一般在45秒,晚上也不能超过60秒,最快的可以达到30秒。厉害!厉害!消防员们真是太神速了!
接着,我在消防员叔叔的帮助下套上了出警装备。天啊,防火服又厚又重,穿上无比闷热,连气都喘不过来。踩进防火靴,我感觉自己更笨重了。再戴上头盔,我简直快支撑不住了,试着向前挪动了几步,整个人沉重得像陷了下去。试想消防员们在火灾中,消防服一穿就是几个小时,还要救人救火,他们是怎样培养出这种非凡的体力和本领的呢?
我赶紧举手提问,消防员叔叔的回答解开了我的疑问。他们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每天要坚持10公里的“有氧训练”,还有俯卧撑、负重登楼、折返跑等体能训练。另外,技能方面的锻炼也必不可少,熟练穿脱消防服,如何接防火栓,如何结绳等。如此强度的训练他们每天都要坚持,真是太不容易了!
我环视四周,看见了训练用的举重设备,营房外还有平衡木和四层楼高的训练高塔。此时我眼前仿佛浮现出消防员每天训练的场景:这边一个消防员全副武装,拿着两盘水带在进行100米冲刺;那边一位则拎着两个15公斤的壶铃,开始了200米的折返跑练习。原来就是这样高强度的训练,让消防员们个个体力充沛,个个耐力持久,个个爆发力强劲。原来就是这样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让他们把救援本领变成了自己的本能反应。我想这大概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吧。
消防员叔叔们,你们用青春扑灭每一场大火,你们用生命捍卫着人民的安全,向每一位消防勇士致敬,我还想说:“愿你们每一次出警都能平安回来。”
这位小记者特别擅长用吸引人的场景描写作为开头,这样的开头很值得大家学习。此外,这位小记者调动了观察、体验、提问、想象等各种感官,来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使得整篇文章饱满起来。提出更高的要求:既然文章题目是“向消防勇士致敬”,应着重写其“非凡的体力和本领”,第三段似乎有些游离主题了。如果从火警之凶险、之紧急,谈到消防员之伟大、之神勇,也许从博物馆到消防中队的过渡会更自然。
再访长宁消防中队
晨报小记者 俞悦尔
(桃李园实验学校 五年级)
四月底的空气里浮动着温暖的气息。时隔两年多,我再次随晨报学记团来到长宁消防中队,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熟悉——一根根从二楼房间直通而下的笔直滑杆,一排排整齐挂放的消防服,火红火红的高大消防车……可当我再度仔细环顾四周,却发现这熟悉中还夹杂着一些新元素。
和上次来时一样,我们一起试穿了消防员工作服。这似乎成了学记团采访长宁中队的保留节目,格外增添了仪式感。记得那一次我穿上这衣服,上装的下摆几乎垂到脚踝,让我瞬间变身呆萌小企鹅。这一次,虽然感觉衣服还是很大,可是却只长到我的膝盖了。
脱下工作服的一刹那,我突然发现旁边小记者试穿的是一套橙色服装,颜色非常亮,与我的这一套藏青色形成鲜明对比。我好奇极了,问过消防员叔叔才知道,我穿的是灭火防护服,而橙色那套是抢险救灾服。咦,消防员不是负责救火吗,又为什么多了抢险救灾服呢?我想着一会儿采访时一定要问个明白。
接受我们采访的消防员叔叔不是上次的两位,他俩是这两年新来的。可我觉得他们一样的站姿挺拔,一样的年轻有朝气,还略带一点点腼腆。他们身上的制服也与以前不同了,由绿色换成了火焰蓝。
在采访中,我终于解开了之前的疑问。原来,消防队伍的职能已从原来的救火转变成现在的全灾种救援。除了火警,抢险救援警、社会救助警,他们都需要去救。抢险救灾服也是适应职能变化的需要。
叔叔们说,由于现在救援内容多了,他们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比如当天中午,他们就出了一趟跳楼警。一般,消防员在到场后会立即展开救生气垫,再由一至二名消防员上楼进行劝解。而当天这起警在他们到场之前就已经顺利完成解救。虽然有惊无险,但消防员叔叔还是及时对这次出警情况进行了总结。
再比如,科技的发展也让救火与以前相比面临很大改变。破拆智能门锁就是一个新课题。破拆这种锁会消耗较多时间,而房门很多时候不仅是救人也是救火的唯一通道,必须在短时间内破拆。目前,消防员会使用一些专门的破门工具进行快速破拆。
救火就是在与时间赛跑。两位消防员叔叔说,—听到警铃,不管你在干什么都要立即停下,一分钟内完成穿衣、登车、出警,如果不能达到这个要求,就没有资格参与救援。为了这一分钟,他们平日里一遍又一遍地操练。
消防员的日常训练非常辛苦,主要包括技能和体能两方面。脸庞黝黑的那位消防员叔叔告诉我,技能训练一般是练一些实战化项目,如接水带、打开消防栓等。而现在救火救灾对体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他们会花更多时间在体能训练上,项目有负重登楼折返跑、100米跑、单杠卷身上、5公里空呼等。这些光听着都觉得好厉害!
人们常说,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消防员是和平年代最危险的职业之一,他们辛苦,他们奉献,他们是一群可爱的人!
再次采访长宁消防中队,要写出不一样的文章来,就要有新角度。这位小记者通过观察和体验,看到了消防中队的变与不变。制服由绿色变成了更加帅气笔挺的火焰蓝,消防队伍的职能从单一的救火发展为全灾种救援等等,而不变的是消防战士与时间赛跑的负重前行。整篇文章条理清晰,娓娓道来。
我的第一次“消防员”体验
晨报小记者 张艾宁
(上海培佳双语学校 二年级)
今天我跟着晨报学记团来到长宁消防中队,第一次体验当消防员的感受。
我第一次穿上了消防服。原来消防服的鞋子和衣服都是连在一起摆放的,而且裤子还是背带裤,为的就是能迅速穿上。消防员叔叔告诉我们,白天他们必须在45秒内——深夜也不能超过60秒——穿戴整齐集合出发。即使你在洗澡,如果听到警铃响起,顶着满头的洗发水泡沫也必须第一时间集合。而我在消防员叔叔的帮助下,用了十几分钟才穿好这套装备。因为有特殊的阻燃材质,这套装备有将近20斤重,穿上衣服戴上消防帽的我,不要说跑步救火了,连走路都寸步难行,摇摇摆摆,好像一只笨拙的小企鹅。
在采访环节中,我问消防员叔叔第一次出警救援的感受,巧的是那天正好是这位消防员叔叔第一次出警,警情是有一位市民想跳楼自杀,好在被劝解了下来,没有发生悲剧。消防员叔叔说,出警时当然也会有忐忑、甚至害怕,但是毫无疑问必须上。当救援成功后,他心里无比开心,平日里训练的辛苦一扫而光。消防员叔叔还说,他们给家里人打电话也是报喜不报忧,害怕家里人担心。但是想到可以为城市安全作出贡献,心里就很高兴。
参加这次活动,我才体会到消防员叔叔是多么辛苦,而我们幸福平安的生活背后有那么多人在默默付出。在消防博物馆门口有一面墙,上面写的是“城市蹈火者”,这就是我们勇敢伟大的消防员叔叔们,向你们致敬!
这位小记者的原文比较长,先记叙了参观消防博物馆的过程,然后再叙述消防中队的采访。既然标题落在体验上,那么不如果断砍掉第一部分,把体验的部分写好。
消防员背后的故事
晨报小记者 蒲心翔
(明珠小学C区 四年级)
2019年3月30日,一场大火打破了四川凉山的沉静,消防员在灭火时,有30人被大火困住,最后光荣牺牲。看到这则新闻时,我的内心涌上一股敬爱之情。4月27日,我作为晨报学记团的小记者,走进上海市消防博物馆和长宁消防中队,近距离接触这个令我敬佩的群体。
消防博物馆里,各类展品讲述了上海一百多年来的消防史,其中最令我震惊的是一辆老式消防车。它的外形与众不同:不是一个封闭的车辆,没有车栏与车窗,只有两个座位,其余的消防员都站在一边,可以快速下车。这辆车的云梯本有24米,可有一次撤退不及时,烧掉了16米,现存8米。
路过了上海最早的消防眺望塔,走过了老式的报警器,我们来到了长宁消防中队的车库,也是我们进行采访的地方。消防员叔叔先给我们穿上了消防服,又表演了一次滑杆出警给我们看,接着,便进入了问答环节,接受采访的是揭朝轶和肖炜燃两位消防员叔叔。
一只只小手向天空伸去,我也不例外。“叔叔,您经历过最可怕的火灾是哪一次?”一位小女孩手持录音笔问道。
“喔,当时居民房中的火苗已经冲到外边去了,热浪一阵一阵地冲来,很可怕!”消防员叔叔一字一句地说。
我也被叫上了,“叔叔,您那么辛苦,平时有休息时间吗?”我问。
“是有的。”叔叔回答,“我们在训练与出警之余,会有放松的时间,比如可以去看看电影……”
终于,一番询问之后,我知道了消防员反应速度如此之快,来源于坚持不懈地训练。这次采访使我知道了消防员背后的故事……
本文以时事新闻来开头,旋即自然切入主题,可谓先声夺人,成为文章亮点。值得商榷的是,所写的两道答问均与“消防员反应速度如此之快,来源于坚持不懈地训练”无关。此外,何谓“背后的故事”,似乎也没有讲清楚。所以在写文章之前,要先想清楚自己要写什么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有哪些素材,理清主题和逻辑再动笔。继续努力!
走进长宁消防中队
晨报小记者 呼子茗
(上海市爱国学校 四年级)
消防员被称为和平年代最危险的职业之一,这些大家眼中刀山敢登、火海敢下的“钢铁英雄”是如何“炼”成的呢? 4月27日,我们小记者团来到长宁区消防中队进行了参观采访。
首先,我们参观了中队的营房,除了各种特种训练器械外,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那些消防装备。停在营房中的不但有威武的消防车和帅气的消防摩托,甚至还有专门的消防机器人。装备的先进性让人印象深刻。随后,两位年轻的消防员叔叔掲朝轶、肖炜燃,帮助我们小记者们进行了消防服的穿戴体验,并进行了消防员标志性的滑竿出警演示。他们矫健的身手让人感到惊讶,平时的训练一定非常严格。
在提问环节,当我问道“请问您经历过的最危险的情况是什么”时,掲朝轶叔叔略加思索后回答说:“在砖木结构的火场中,遇到翻滚的大火,比较容易发生倒塌。”他没有把话继续说下去,只是停顿了一下。眨眼间,他又恢复了坚定而无畏的目光,微笑着继续让下一位小记者提问了。
在采访后我不禁想,虽然与过去相比,消防装备日新月异,不变的却是消防员的勇敢和坚强。他们并非天生无所畏惧的勇者,是崇高的信念和严格的训练,让他们面对无情的灾害,能义无反顾的用汗水甚至生命守卫着我们的平安。感谢英勇的消防员,你们是和平年代的战斗英雄!
本文比较流畅、连贯地记叙了一次消防中队参观记。值得探讨的是文章的主题,原文的标题是“长宁消防中队的消防员们”,这个标题会让读者以为文章着重写人,但因为人物采访深入不够,很难形成一篇人物报道。文章的第一段提出了“钢铁英雄”是如何炼成的,这也是一个好标题,那么文章中可以增加消防员训练的内容,使得文章主题更加鲜明而集中。
消防员叔叔,你们辛苦啦
晨报小记者 张嘉怡
(上海市宝虹小学 三年级)
四川森林大火,熊熊烈火吞噬了30名消防官兵的年轻生命,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我对消防员这个职业的敬佩油然而生。这次晨报小记者有幸参观了上海市消防博物馆,并来到长宁消防中队与消防员叔叔面对面。
我们先来到消防博物馆,里面有藏品21000余件,包括消防设备、消防车及装置等,我们还观看了多媒体影院。通过讲解,我们知道了燃烧的三要素,灭火常识及正确的逃生方式,全面了解了上海消防事业从孕育、发展到辉煌的跨越。
接着我们来到隔壁的长宁消防中队,里面摆放了4辆执勤消防车、2辆战备摩托车。消防员叔叔告诉我们,一辆执勤消防车价值约30万人民币,包含了麻绳装备、水管、灭火器、升降梯及报警器等。
参观完消防车,消防员拿出了几套消防服和头盔让我们大家试穿。消防服重达20斤,在消防员叔叔的帮助下,我们才费力地穿上它,戴上头盔,整个人顿时像个笨重的小企鹅。无论严寒酷暑,只要有火警,消防员叔叔就必须穿上消防服,而且必须一分钟内穿戴完毕,这速度让我们非常惊讶。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消防员不仅时刻面临着火灾,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保卫我们的家园,还要应付各种突发事故。“请问您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第一次出警怕不怕?”有位小记者提出了我们大多数人心中的疑惑。消防员叔叔很坦然地回答我们:“选择这个职业是我从小的梦想,第一次出警当然有点害怕,但想到能够抢救生命就不怕了。”
望着消防员叔叔黝黑朴实的面容,我知道在这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凝聚着许多我们不知道的苦和泪。我想大声对我们敬爱的消防员叔叔说一声:“您们辛苦了!”
这篇文章是比较典型的活动叙述文,很完整地记录了整个活动的过程,但是不是略显平淡呢?平淡是因为用力太平均了,每一处都写到了,但每一处都是点到为止。要改变这种平淡,就要有着重用力的部分,如果文章的重点落在“消防员叔叔辛苦啦”,那么就重点写消防员叔叔的“辛苦”。
带教、点评:张智丽
注:本文系晨报学记团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侵权必究。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晨报学记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