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献给农村,忍受着恶劣和孤独,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

将大好青春奉献给广袤农村,对大多数城市青年来说,或许会是个艰难的决定。但也有一群人选择义无反顾,踏上遥远而艰辛的旅途。

相信很多观众不是很理解他们:名牌大学毕业之后,为何要放弃大好前途,选择去贫困山区?

也许,观众从即日起在芒果TV播出的第二季《不负青春不负村》中,可以寻找到答案。

今晚10点,第二季《不负青春不负村》首集播出,讲述了大学生袁辉在贫困山区支教6年的故事。

2011年,袁辉从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2012年,他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和体面工作,不顾父母的反对,独自一人来到距离家乡徐州一千多公里外的湖北省巴东县白沙坪小学,成为了一名支教志愿者。

湖北省巴东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白沙坪小学是巴东县清太坪镇八字岩村唯一一所小学。当地村民看到有城里的老师过来,自然是非常高兴,但他们也在心中打了一个问号:很多农村老师都熬不住这里的苦,一个个选择了离开,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来这里教书,会是真的吗?

最初来到这里,除了贫穷,袁辉还被巨大的孤独所包围,“没有电视看,也没有篮球打,就是一个人默默洗着衣服,书也看了很多遍。但是后来我一想,我能被什么样的困难打倒呢?不可能的。我会从生活的点滴中找到快乐,把这个快乐传递给别人,让更多人快乐,我觉得自己是非常幸福的。”

在白沙坪小学的六年,袁辉每个月只拿1000元的补助。他身上穿的衣服是父母买的、朋友送的。这1000元,他除了买书和生活必需品外,大部分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而在放学后,他还会到学生家辅导功课,补课的报酬只需几个红薯或者土豆,平时就着清水面条充饥。因为营养跟不上,袁辉两次晕倒在课堂。

值得吗?他说值得,“我不是为了钱,我更愿意去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丰富。”

袁辉的故事让观众笑着笑着就哭了,也许很多人曾经有这个想法,但是没有勇气付诸于行动,或是对于前途有太多的担忧。唯有在别人的故事里,去寻找当初的热血和悸动。

第二季《不负青春不负村》记录了9名年轻人的生活,袁辉只是其中一个。相对于湖北省巴东县,那至少还有青山绿水,但太多太多的年轻人,选择了更艰苦的地方。不知道他们心里会有什么变化,但因为环境的恶劣,他们的外表看上去比同龄人老了太多。

像是硕士宋冰

她毕业后前往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泉发村担任村支书。这个村是一类贫困村,靠种植土豆为生。为带领村民脱贫,宋冰自己背起锄头去尝试种植高经济作物,她的行为感动了村民,他们共同向这片土地发起挑战。

像是和倩如

她是云南怒江的90后女村官。2017年,为了发展村里的种植产业,组织村民一起成立羊肚菌合作社,但销路却成为拦路虎。她发动村民一起尝试网络直播,为浪白寨村带来了新的销售模式,也让村民们的山货和羊肚菌走出了大山。

像是冲郎加

2016年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帮助四川省巴塘县党巴村顺利完成了脱贫摘帽。今年7月,3年志愿者服务期就要满了,冲郎加可以不留任何遗憾地离开了。

像是李南南

这位从部队走出来的小伙子,主动请缨来到内蒙古混都冷嘎查,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带领村民发展鸵鸟养殖产业,不仅产生经济价值,还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在做出成绩之前,当地百姓对这位90后的年轻书记充满怀疑,处处为难……

像是热却尼玛

他在山村里扎根四年。四年来,他从一名普通的扶贫队员成长为第一书记。为了防止脱贫后的贫困户再次返贫,他带领村民开展特色的手工水饺产业,彻底改变了村庄和村民的面貌。

阿斯哈提叶力夏的故事最为感人。

在新疆伊犁遥远的巴扎得尔牧场, 22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散居着1500余户牧民。每年9月末,牧民们会赶着牲畜来此过冬,一直到来年3月才转去春牧场。山高路险的巴扎得尔缺医少药,曾经,普通的阑尾炎都能夺走人的性命。为此,这里有了一支4人巡诊医疗队,免费为牧民治病,叶力夏和阿斯哈提师徒二人,便是巡诊医疗队的成员。

巡诊一趟需要10到20天,一个冬天至少要进山三趟,才能勉强把牧场内的牧点走一遍。工作条件艰苦,这里的医疗队留不住人,不少人来了之后一有机会就会离开。29岁的阿斯哈提是卫生院目前唯一的一名年轻人,但去年11月借调到县城医院后,他看到了更大的平台,4月回到巴扎得尔,他的内心有点波动,表达了想要离开的意愿。但作为师父的叶力夏,已经在这里干了二十多年,他迫切希望在自己干不动的那一天到来之前,有年轻人能够代替他完成使命。因此,他全力要把阿斯哈提留下。

今年,他们在巴扎得尔首次进行了夏季巡诊,这一次阿斯哈提重新回到牧场,见证了生命的脆弱,和自己被需要的感觉,他决定留下帮助更多看不上病的牧民……

像是王祉翔张珈铭苏康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县,人多地少,每平方公里月降尘量高达600多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仅使当地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连生存都很困难。现在,由三名90后研究生王祉翔、张珈铭、苏康组成的“种草”团队,要改变这一情况,在沙漠中种植牧草一万亩……

还有硕士吴金伟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专业的他,在湖南张家界溪口镇担任党政办主任。在镇上的中小学调研后,吴金伟发现这里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监管,导致部分学生初中毕业之后便选择辍学,他发起了名叫“微光行动”的爱心助学活动,带最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学生去武汉著名的学府参观,鼓励他们不要放弃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为什么这群年轻人选择了最艰苦的地方?相信看了节目你会知道,并不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只是每个人的成就感来源不一样:有些是靠金钱,有些是靠物质,而他们在拿疲惫和时间,去换取一点点快乐,一些些回忆,一个个有记忆的名字。

阳光无法普照到每一个角落,这个时候就需要有无私的人把光和热带给他们,哪怕只有一点点温度,哪怕什么都改变不了,但他们始终相信:一束光尽管很微弱,但是微光会吸引微光,微光会照亮微光……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