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到态度 | 谁让你无处可逃

日前,有媒体称亚马逊构建了一套人工智能系统,可以追踪公司仓储物流中心每一名员工的工作效率。如果一名员工上班时长时间不干活,系统会自动生成警告甚至解雇指令。

曾经亚马逊用AI来决定招人与否,最终因为反对的声浪而废止。现在亚马逊改了一个方法,反过来用AI来决定该不该解雇一个员工。

亚马逊仓储物流中心里的AI机器人,本来就是丧心病狂的东西。随便在亚马逊的哪一个仓库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在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防护区内,矗立着上千个高约 6 英尺的黄色立体货架──亚马逊称其为“豆荚”。几百个机器人在豆荚间自由进出,工作场面整齐划一。牙膏、图书与袜子以看似随机的方式堆放。其实,摄像头自带的算法能规划路径,使得整体运行有条不紊。

机器人区域周边围栏的间隙里会设置工作站,配备员工,而在亚马逊内部,人类员工被称为机器人的“伙伴”,足见相较于机器人,人类员工的地位。而人类员工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跟上机器人的速度,否则“交通拥堵”可能成为机器人应用的灾难。

有了这样的AI基础,现在推出用AI来监督员工可谓也是顺理成章。据报道,亚马逊现在用数字追踪器监控他们从货架上挑选和包装物品的速度,严格规定时间和目标。

最初亚马逊对员工的要求是每小时包装80件商品,后来这个要求提高到每小时120件。本来工人的工作强度已经够大了。而更令人震惊的是,亚马逊的系统还能管理和限制员工离开岗位的时间。在无法完成KPI和系统监控的双重压力下,很多员工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因为厕所太远,来回一趟可能需要10分钟,有人选择在走道里用塑料瓶解决。一份调查显示,亚马逊四分之三的员工都害怕因为上厕所而浪费时间。

如果员工长时间没有扫描包裹,系统就会自动发出警告,若有人屡教不改,那就直接开除就好了。相比人类管理者来说,这个自动化管理系统雷厉风行做事果断,并且绝不给你拖泥带水的机会。

亚马逊发言人证实,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仅亚马逊位于美国巴尔的摩市的某个物流中心就有300名工作效率低的员工离职,原因是他们未达到生产率指标。

照理说,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无论监管者是人还是机器,合理监管本来就是件好事。那为什么亚马逊的AI监工一经曝光,就被吐槽得那么厉害?

因为这套系统,让我们看到了将人彻彻底底物化的影子。没错,那些豆荚和机器人可以做到无休止的整齐划一,但人和机器人不一样,他们不仅仅是流水线的一部分。相比机器人,人会感到疲惫,会渴望在一两个小时重复的机械劳动后,给予自己一个自我调节的机会。但在机器人眼中,这些都是不需要的,在机器人眼里,人根本没有疲惫的权利,也没有用一个小憩来调节自己状态的权利,甚至连上厕所这些生理需求都被剥夺了。但这些不是偷懒,这些是最基本的人性。

或许并不是机器人剥夺了员工的这些权利,并不是机器人创造了这种连最基本的人性都没有的工作环境,因为机器人是没有思想的,它始终是执行企业主的意图,把这些权利全部变成了剩余劳动。

但更不幸的是,从目前看来,自动化监管似乎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其实用自动化系统监控员工的远远不止亚马逊一家。

统计机构Gartner在2018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全球各行各业的组织中有22%在记录员工的活动数据,17%在监控员工工作电脑的使用数据,16%在使用员工邮件或日程数据。

波士顿的一家公司Humanyze生产一种可穿戴徽章,配备RFID、加速度计、麦克风和蓝牙等传感器。麦克风可以收集音频数据,加速度计可以确定员工是坐着还是站着,还有蓝牙和RFID来追踪员工的位置以及他们是否有面对面的互动。

沃尔玛给收银员开发了一种监控系统,能根据包装袋的声音和扫描条形码的速度,来推测收银员是否在高效工作。

富士康工厂的部分工厂,也利用视频摄像头来判别产线工人是在认真工作还是在偷懒,据称表示这项研究让富士康节约了10%的人力成本。

不久前,某地一家环卫企业的工人人手获得一只智能手环,除了显示时间、天气功能外,这只手表还具有实时定位功能。一旦一名工人原地停留二十分钟以上,就会被手环判定为违规停留,然后发出“加油”语音提示表示警告。

AI技术照理应该代表着先进科技发展的方向,也代表着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但这些AI监工的存在,令我们看到的是一具具电子枷锁的存在。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我们好不容易才将工作与谋生部分分割开来,在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下,工作可以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存在,应该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一个人,而非一个简单劳动力的价值。

但这样的电子枷锁,分明是对于这样的工作观实施了降维打击,人不再具有一个人的意义,仅仅需要和机器一样,永不疲倦、永无休止,并在机器的监管下无处可逃。工作量成为了对于一个人唯一的衡量指标。企业主在其中收获了人力成本的降低,但这分明是对于现代职业文明的严重反动。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子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