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困难家庭精准救助!“桥计划”正在静安、长宁、松江试点

凝聚社会力量,让在上海需要社会帮助的困难家庭得到更加多的精准服务,并融入社会!

428日,在市府新闻办每月一访采访中,上海市民政局透露,正在建立起与大型城市相匹配的阶梯救助服务体系,除了在资金和物质救助以外,还在逐步探索建立个性化的服务救助,阻断贫困家庭的“代际遗传”。

目前,以儿童为重、家庭为本、社区为基、预防为先的社会工作综合服务试点项目——“桥计划”正在静安、长宁、松江等区试点,今后将逐步在全市推广。

结对困境家庭,喘息式替代照护

每天下午一到工作日的三点半,共和新路上的大宁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三楼就很热闹。不少困难家庭的孩子告别家里的拥挤空间,来到这里的亲子活动室做作业。静安区的大宁街道在上海率先试点开展“桥计划”,在社会组织的帮助下,这些孩子不仅拥有了明亮宽敞的学习环境,还有专门的大学生志愿者来辅导作业。

每个困难家庭都有一个故事,需要得到的帮助各不相同。

在社工的帮助下,他们有的走出家庭,打开新的交友圈,有的改变自我,学会沟通。有的志愿者结对困境家庭,喘息式替代照护见成效。有的从被服务,到服务他人。

14岁少年小朱正值青春期,家中经济状况较差,抚养责任主要由奶奶承担,奶奶的身体状态不好,听力较差。长期处于这样的交流模式中,小朱平时基本不说一句话,不愿意表达自己。社工第一次在音乐夏令营见到了小朱,逐渐了解到孩子很渴望表达。在夏令营中社工给予小朱一些鼓励和支持,在他承担了主唱的角色之后,也与他沟通了主唱需要承担的责任。慢慢地,小朱开始改变了,开始与小组成员游戏打闹,学会了更好地表达自己。

程叔叔得了尿毒症,每周固定需要去医院做血透,另外也加上糖尿病等因素,眼睛不方便。原本,社工们希望给程叔叔一点帮助。进一步走访家庭后,社工们发现家中程叔叔的妻子袁阿姨是家中的主要照顾者,负责烧饭、整理家务,又需要每周二、四、六风雨无阻地陪程叔叔去医院做血透。袁阿姨不止一次向社工提起自己的压力很大,身上担子很重,而自己的身体很不好,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心脏不好(房颤)。

在持续一段时间的访问后,社工为袁阿姨家提供了评残政策咨询,长护险信息宣导、链接服务,也根据袁阿姨的切实需求,鼓励袁阿姨寻找送医志愿者或者相关人士,代替袁阿姨接送程叔叔去医院做血透。同时,项目负责社工讨论并在团队内通过了对袁阿姨家每月固定送医补贴的支持方案,即每月支持袁阿姨270元,在一定程度上补贴支持程叔叔的送医需求,减轻袁阿姨的照护压力和经济压力。

物资与服务相结合,助家庭融入社会

日常救助中,一些处于边缘困难家庭以及有着多重特殊困难家庭人员数量不少,这部分群体由于处于政策边缘得到的帮助有限。

大宁街道副主任朱慧透露,通过公益招投标方式,委托专业社会组织先后开展了“慈善蓝纽带”、“拥抱生命”、“多重需求家庭综合服务”等针对一些社区边缘困境人员的救助项目,为辖区500户困境家庭和个人提供服务。

计划创新在哪里?朱慧特别提到,由被动的事后救助转变到积极的事前服务,由单一经济救助转为物资与服务相结合的整合式服务。

救助者通过“家庭主动求助、邻里守望相助、社区重点关注”三个层面共同关注多重困境家庭的网络格局。

过去更多关注个体救助,而今通过建立家庭访视评估表、家庭困境等级评估表、家庭综合服务路径,以及“一户一方案”的服务策略,以期全方位、多途径地了解并帮助困境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在救助过程中发现,恢复和增强家庭功能才是真正解决家庭困境的根本手段。通过发挥社会力量的专业优势,统筹救助资源,在区、街道、社区层面搭建了以社区居委、社工组织、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多部门协同合作的整合型服务网络,提供情感支持、照顾替代、能力增强、社区融合等专业服务,并建立追踪机制,长期关注并提升家庭适应社会生存能力。 

结合51日开始施行的《上海市社会救助条例》,桥计划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更多地挖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并与社会组织共同就致贫原因分析、服务资源整合、困难人群全覆盖等方面进行深化和实践。

据悉,在静安区内,桥计划正在复制,今年逐步在曹家渡街道,宝山路街道推广。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