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第十六届上海教育博览会“新高考背景下的成才路径与生涯规划”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举行。
围绕“升学路径”“顺应与选择” “理想人生之路的设计”等主题,尹后庆、刘玉祥、董君武、王洋、李晓君、谷向荣、彭曦等7位来自不同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从政策理念、高校实施、高中实践等不同纬度,探讨新高考背景下成才之路。
新高考下的升学路径如何选择?
今年是上海实施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第三年, “3+3”、不分文理、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等改革关键词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广受家长和学生关注的是,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的升学路径有哪些?学生怎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更好地享受改革红利?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玉祥在发言中指出,新高考在上海已经实施两年,录取率维持较高水平,考生获得感普遍较强。
他以假设有2019届两个考生为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了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计划内录取(指通过填报志愿实现升学)和计划外升学(包括港澳台自费生、直接出国留学、“2+2”等间接出国留学、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开放教育等形式)两种路径中进行有“技术含量”的选择。
案例一:小明就读于某区实验性师范高中,高二时只考过地理,成绩为B+;春考发挥失常,考了330分;另两门等级考选考了思想政治和历史,平时成绩中等偏上;身体强壮,对什么专业没有太大的偏好,父母希望将来从事稳定的公职类职业。
刘玉祥根据小明的情况,判断小明在高考中能拿到520分左右(排序1万名左右)的概率比较大,存在发挥超常达到540分甚至更高分的可能性,于是给出几点建议:不要放弃综合评价录取;不要放弃统招志愿填写;重点关注本市高校,不要放弃相似成绩位序的外省市院校;关注港澳台高校网站,了解相关信息。
而对于案例二中就读于普通高中,高二考过地理和生命科学,成绩分别为C+和D,春考成绩280分的小琳,刘玉祥建议她关注提前批次或者把视野放到外省市,还可以选择报考2+2等计划外升学渠道。
综评打破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
高考综合改革是贯通高中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高中学校该如何顺势而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规划成才路径?高校在招生实践中又有哪些经验与思考?
2019年,参与本市综合评价批次招生的院校增至11所,眼下也正是高考考生进行综评报考的关键时期。上海财经大学招办副主任彭曦围绕上海市综合评价招生实践与思考,从综评的意义、近几年招生变化、招生规则和流程、各校招生录取情况、给考生的建议等几个方面,对综合评价招生进行了详细而专业的解读。
彭曦表示,综评打破了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的局面,释放了全面选才信号;综评给高校招生选拔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案,不再简单地唯高考成绩选人,从“选分”到“选人”;对于考生来说,综评增加了一个新的录取批次,增加了一次新的机会,获得感提升。
彭曦建议考生,报名阶段,多报名,让机会最大化;高考阶段,要全力投入,争取佳绩;志愿填报阶段,全面权衡,明确目标;高校校测阶段,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高校代表嘉宾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晓军和华东政法大学招办副主任谷向荣,分别做了题为《应用型人才选拔机制的探索和实践——应用型本科高校视角》《从一道春考面试题谈起——浅议成才路径培养》的发言。
谷向荣举出的两个春考面试题目,一个是“谈谈如何杜绝有害APP进校园”、另一个是“谈谈如何促进共享单车的健康发展”。
“这样的题目在考察学生基本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探究学生基本价值判断、社会责任感、对自身发展的思考等等综合素养,这就使得基础教育不得不开始培养学生这些方面能力。”谷向荣说。
教育应顺应学生学习天性
市西中学校长董君武和曹杨二中校长王洋两位嘉宾,在论坛现场交流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实践的变革。
董君武从学生成长中顺应与选择的两个行为视角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讨,强调“教育应顺应学生学习天性”,学习成长应该是一种自然生长的过程,家长们切不可揠苗助长。
王洋校长聚焦学生特质的生涯指导,从高中生生涯指导的重点和路径、选科咨询系统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同时提出了目前高中学校在生涯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论坛最后进入交流互动环节,发言嘉宾就现场观众的提问一一进行了解答。
多名与会者表示,通过这次论坛,对立交桥式的升学路径有个更全面的认识,也对高校的综合评价批次、春招录取、高职招生等不同招生类型有所了解,在以后的升学中将更注重思索学业、专业、职业之间的内在关联,找准真正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朱晓芳 班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