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是谁扔的、扔对了没?智慧小区来抓盯

编者按:《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2019年7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将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推动垃圾分类,包括固化共识性的管理要求、明确各类责任主体、强制源头减量、落实分类体系的全程监管等。其实,在“强制”垃圾分类时间节点到来前,许多上海基层街镇已经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重点工作探索实践,形成了一批有创意、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工作法。本报推出【垃圾分类·社区先行】栏目,为破解“垃圾分类”这一大社会治理难题提供思路。本期我们将与读者介绍徐汇区、虹口区对于垃圾分类设施进行软硬件升级的案例。我们将持续关注上海基层社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案例,如果你所在的社区也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欢迎将你的故事分享给我们!(分享方式:扫描右方上海社区发布二维码并私信公众号后台留言→)

社区晨报记者 李洁

“没带门禁卡连垃圾都扔不了!”如今,徐汇区田林街道田林十二村的居民感慨说。经过硬件升级改造,田林十二村的6个垃圾箱房全部完成智能化改造,田林十二村也成为了上海首个既能辨识垃圾投放者身份,又能掌握分类质量的智能小区。

田林十二村居委会党总支书记赵国庆介绍,去年3月28日开始,田林十二村开始尝试“定时定点”投垃圾:撤走了85个门栋附近的垃圾桶,分散在小区内的6个垃圾箱房回收所有垃圾。一开始,保洁员、志愿者、居委会干部全员轮流上岗,多数居民都能在肉眼“监督”之下,自动进行有效分类与投放。当“蜜月期”一过,赵国庆和同事们发现,定时定点不灵光了,垃圾箱房门外开始出现零散垃圾。

抓取“谁扔的”没难度

谁扔的?怎么破?解决“痛点”的过程也是小区自治的过程。田林十二村居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出谋划策,最终想出一个妙计:何不将门禁卡与垃圾箱房卡做成一张卡?

田林十二村对垃圾箱房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并将箱房门开关与门禁卡关联,一人家户一张卡、定时刷卡投放。

垃圾箱房智能化改装后,实现了“指定时间内刷卡可开”,而非指定时间内刷卡,投放门纹丝不动。在居委会的后台系统,记者看到,箱内垃圾是谁扔的,什么时候扔的,一目了然。

至于把垃圾扔在箱房外面的居民,通过后台数据也能找到,因为这样做的住户,其刷卡频次会不规律,甚至一次都没刷过,很容易识别出来。

督导“违规者”有温度

后台数据提供相关线索,志愿者或居委会依据线索上门走访,督导分类,耐心询问。原来“违规者”画像群体多为上夜班的职工或者作息时间不规律的自由职业者。据了解,他们大都有不得已的苦衷,其扔垃圾的时间往往对不上定时定点投放的时间。面对这部分人群的需求,田林十二村又一个妙计横空:可以修改门禁卡的相关权限,为有特殊情况的居民开辟“个性化”的投放时间。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投放总时长不变。比如上夜班的居民,允许他们每天凌晨到固定箱房刷卡投放垃圾,其余时间不能投放……不拘泥于形式,给居民最大的人性化考量,达到帮助居民养成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好习惯的目的。

扔得“好不好”凭觉悟

解决了是谁扔的问题,田林十二村又发现了新的“痛点”:就算知道是谁扔的,但扔的质量怎样?严格做到四分类了吗?为提高垃圾分类实效,每个垃圾箱房上都安装了两个摄像头,在每个湿垃圾投放窗口安装小摄像头,记录分类投放行为和湿垃圾分类质量。“后台可以追溯源头,不规范投放都能查到——被查到多难为情啊,大家都很自觉。”赵国庆说,徐汇区垃圾清运车也会监控分类质量,如果不合格会向小区反馈。分类至今,田林十二村的分类质量一直不错,没收到过警告。

此外,田林十二村居委会提供的贴心小服务,同样让居民们赞许不已。比如,为方便居民雨天撑伞分类投放,垃圾箱房前装了雨棚;有些白领早晨破袋投放湿垃圾后,就要去吃早饭上班,垃圾箱房旁边便加装了感应洗手池,配上了洗手液……田林十二村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及“智慧公安”建设试点小区,经过三年多努力,小区居住环境面貌、品质及治安水平等均得到显著提升。如今,尽管只是对垃圾箱房进行了智能化改造与提升,但取得的效果令人惊喜。赵国庆说,“现在,田林十二村的2078户6000余名居民,自觉分类居民达到95%以上,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的居民约占90%,不再靠人盯战术。”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