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桶计划”打造“马桥样本”-马桥镇垃圾分类交出漂亮答卷

“你真棒,加油”

每天早上,潘师傅在所住的夏朵园小区定时定点投放扔完垃圾后,都会听到操作台设备发出这样清脆的鼓励声。

对于潘师傅来说,垃圾分类不再是一件陌生的事,这是他从今年1月份以来就渐渐熟悉的日常。据悉,随着《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的落地,闵行区马桥镇夏朵园小区自今年1月1日全面撤销垃圾桶,启动生活垃圾定点定时投放以来,截至目前,准确投放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成为这场城市浩大治理运动中的一隅。

“虽然垃圾分类的开展仍存在不少弊端与不足,但成效与数据已经大大超出了预期。”夏朵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闻良告诉记者,垃圾分类从居民早先的不理解、不支持再到现下全民行动,一路走来,真的很不容易。他们现在最想做的是,对所有的志愿者说一声:“谢谢”。

两种模式,一个概念

“为了提高居民源头分类积极性,我们为全镇所有小区、农村的每户家庭都配置了1组两分类垃圾桶。”马桥镇网格中心专职副主任于翔拿出一叠工作纪要,详细地介绍着马桥镇垃圾分类的推进工作。

马桥镇根据自身既有住宅区又有行政村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实施两种可行的处置模式:一类是多层或高层住宅小区,主要采用“撤桶并点及定时定点投放模式”,按300至500户配置一个投放点位为标准,为每个小区配置定时定点投放点位,并在每个点位上配备智能系统,纳入智慧社区平台,实现垃圾分类监督工作。居民在家中做好源头分类,定时投放到点位上,再由志愿者和保洁人员做好现场监督和分拣工作。

另一类则是自建房、别墅区及农村区域,统一采用“上门收集”的收运模式,居民、村民做好源头分类工作后,由保洁人员定时上门回收。两种模式都将对居民的分类情况作出评价,并上传至马桥镇生活垃圾分类智能管理平台,有关部门将第一时间知晓各个居民区对垃圾分类投放的准确数据。

据悉,马桥镇在采用定时定点投放模式的小区,每户家庭发放了一组20L干湿两分类的垃圾桶;在采用上门收集垃圾的小区和农村,每户家庭发放一组60L的干湿两分类垃圾桶。同时开展系列积分兑换活动,对于居民源头分类好的居民,实行刷卡积分,提高居民分类积极性。未来,对垃圾分类纯净度达到95%以上的居民,还将赠送可降解的免检垃圾袋。

“可以看到,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培养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鼓励大家共同创建整洁美丽的家园”。

敢为先行者

“再难,也要啃下垃圾分类这块‘硬骨头’”。

用马桥镇社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吴慧的话来说,马桥目前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城市化转变的进程中,这座曾经两次获得“全国最佳乡镇称号”的小镇现有35个居住区、6个行政村,共计30610户。

虽然地处闵行南部,有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水马龙的街巷,这里的人民依然活得古朴而安逸。不过因动迁房小区相对集中,租赁户较多,以及农村长久以来形成的垃圾倾倒习惯,垃圾分类的推进工作中时有摩擦发生。但是,马桥镇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截止目前,由马桥镇网格中心牵头社区办、各居委会开展了69场宣传培训活动,15场绿色账户积分兑换活动,发放18500份宣传折页。并组建了一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宣传队伍,由各村、居安排专员共同参与,积极开展普及活动,加大宣传力度。

目前,马桥镇25个小区完成了撤桶并点和定时定点投放模式,6个行政村开展“上门收集”收运模式,绿色账户覆盖30610户。随着马桥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不断推进,干垃圾的量将不断下降,湿垃圾的量将不断增加,居民区平均每天湿垃圾量8.31吨,菜场平均每天湿垃圾量1.82吨,餐厨垃圾平均每天6.6吨,可回收物平均每天7.9吨。“4月20日之前,马桥镇将全面铺开辖区内所有居民小区和农村区域的垃圾桶撤离工作。”吴慧介绍,相比其他街镇小范围试点,此前在夏朵园小区的大规模、长时间垃圾分类试点,让马桥镇网格中心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经验,马桥镇将全面实现“0桶计划”。具体来说,就是撤走居民小区原有的垃圾桶,改为有规划的在小区设立12个垃圾回收分炼操作台,每天上午六点半到八点半和下午六点到八点钟定时开放,收回居民投放的生活垃圾。以此,培养居民们良好的生活垃圾分类习惯。

马桥镇的“0桶计划”,无疑走在了全市垃圾分类的前列。“敢为先行者”的本色更打造了独一无二的“马桥样本”,也彰显出马桥镇应对垃圾分类“攻坚战”的决心。据了解,7月1日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前,马桥镇将完成35个居民区垃圾箱房改造,6个行政村垃圾箱房改造,60个定时定点投放点位改造和33个中转点位改造,并实现两网融合服务点位全覆盖。10月底前,实现湿垃圾分类处置能力20吨/日的规模目标。

道阻且长,但行则终将至

眼下,马桥镇的垃圾分类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断敲击着牵头部门的心。

首先,一些老旧的居民区在初期规划时并没有规划垃圾箱房,还有一些居民区的定时定点投放点则需要占绿补绿。这些事宜涉及到住宅小区原有的规划调整,需要经过业主大会表决通过后才可以实施,根据马桥镇现下大部分住宅小区还未成立业委会的现状,即使马上成立业委会,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完成所有垃圾分类的工作程序。

其次,马桥镇住宅小区的物业费普遍不高,物业企业是垃圾分类的管理主体,《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后,物业企业的服务成本势必会在初期加大,使其企业生存面临一定困境。而调整物业费需经业主大会表决,不少物业费低的小区可能会面临物业服务企业撤走的问题。

第三,则是投诉量增多的问题。部分居民虽然支持垃圾分类的推进工作,但又不希望投放点在自己家附近,也不愿意只为了扔个垃圾而多走路,眼看酷暑就要到来,垃圾臭气熏天的问题异常严峻。此外,清运的环卫车噪音过大也是一大问题,需要环卫部门尽快重新规划路线和调整收运时间点。

“说实话,刚开始真的觉得很麻烦,很不习惯,也不支持镇里的工作。负责垃圾分类的工作人员就一遍遍的解释,告诉我垃圾分类的好处。慢慢地,就好了。”潘师傅说,垃圾分类意义深远,对“大家”和“小家”都是件好事,有利于资源再利用。虽道阻且长,但行则终将至。 (孙禕)

马桥镇夏朵园

称一称,垃圾分类更便捷

作为马桥镇垃圾分类先行试点的小区,落在夏朵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闻良肩上的担子着实不轻。夏朵园现有3872户居民,174个楼道,在实行垃圾分类前,小区内原有340个垃圾桶,但一夕之间的撤桶,令小区居民顿时无所适从,虽然居委会前期做了不少诸如上门宣讲、张贴海报等准备工作,但仍旧有不少居民由于不清楚垃圾投放点位的位置而把垃圾扔在原来放垃圾桶的地方,那段时间的小区路面,闻良书记简直都不敢回忆。

为了培养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志愿者、楼组长不断逐户上门宣传,并定期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普及活动。除此之外,智能垃圾分拣平台也是夏朵园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不得不提的另一大秘密武器。

每天早晨,居民来到垃圾投放点位后,先轻轻刷一下自家门禁卡,定点的平板电脑上将立刻显示出居民家的门栋号,干垃圾直接称重;湿垃圾则需称重2次:第一次称出的是毛重;第二次,在志愿者的协助下,湿垃圾被破袋查看分类是否正确,重新分拣后称出净重,随后才被扔入湿垃圾桶,避免了垃圾的源头混投。如今,这个平台更加入了积分功能,居民可在达到一定积分后兑换相应物品。

小区按人口比例设置了12个固定投放垃圾点位,每个点位都有这样一个智能垃圾分拣平台,每天早晚各两个时段安排志愿者值守,协助居民准确投放垃圾。而原先空出来的340个垃圾桶的位置被美观的花架所取代,旁边还有贴心的指示牌告知居民距离垃圾投放定点还有多远。

据了解,自今年1月1日,启用垃圾分类系统的半个月内,夏朵园实现了50%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效果。如今,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90%。从操作台传来的那句“你真棒,加油”,也成了居民们最熟悉、最亲切的肯定。

马桥镇同心村

“户长制”促垃圾分类刷新乡村新颜值

不同于四面围墙包围的居民小区,农村是开放型的居住社区,宅前屋后、沟渠农田都极易成为无人管理的“垃圾填埋场”。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难,难在哪儿?难就难在老百姓经年累月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没有广大村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和广泛参与,垃圾源头分类就会落空,实现减量化目标就会变成“无本之木”。

正是清楚认知到了这一点,马桥镇同心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创了“户长制”制度:依据责任网格建立“片区长”,负责对责任区内的垃圾分类情况实行总体监督指导;再组建由党员和村民代表等成员担任的“宅基长”,手把手指导结对户村民及来沪租赁人员,掌握垃圾分类技巧;以宅基地权证户为每个单元的“户长”,具体负责每日垃圾的干湿源头分类,确保垃圾收运过程的分类到位。每天,当收运车的小喇叭传来以淳朴乡音播放的宣传口号时,村民便知道“这是来收垃圾了”,借助公安系统“一标六实”(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实有警情、实有安防、实有装备)的警用大数据,(即利用扫描每户的门牌二维码)开发了垃圾分类考核系统,结合同心村垃圾分类长效考核机制,确保垃圾分类长效有序推进。

实施撤桶以来,同心村日均垃圾近5吨。自3月1日垃圾分类工作正式撤桶启动以来,投入收运的5辆环卫车日收村民生活湿垃圾1.2吨,干垃圾2吨,基本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结合“两网融合”和秸秆粉碎还田,初步实现垃圾减量化,70%以上的村民和来沪人员基本养成分类习惯,做到居家科学规范分类,并按时间节点有序投放。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孙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