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会说“YES”和“NO”,这位静安爷叔竟把小区的老外“收拾”得服服帖帖

垃圾分类并非一日之功,在它的推进过程中少不了志愿者们的努力。

不过,志愿者们在指导垃圾分类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如何让外国人理解垃圾分类呢?

遇到这一问题的志愿者,是72岁的古柏社区居民王祖蕙。他5年前成为一名垃圾分类志愿者,直到今天,依然坚持在垃圾箱房附近值班,对居民们的垃圾分类投放做现场监督和指导。

Nancy在王祖蕙负责值班的古柏小区看到,这里的垃圾箱房门口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前来倒垃圾的居民熟练地进行分类投放,倒完厨余垃圾后,还不忘将空塑料袋另外投进放置干垃圾的垃圾箱。

王祖蕙告诉Nancy,古柏小区共有300多户居民,能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占大多数,“现在这里的居民,基本都能自觉、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

如今呈现的有序景象,离不开他和志愿者搭档的辛勤付出。“我和搭档一人一天轮流值班,每天要在这里站上两个小时。”

王祖蕙介绍,在早上7:30-8:30、晚上7:00-8:00这两个投放垃圾的高峰时段,他和搭档会在这里进行监督和指导,遇到极个别不愿意进行分类的居民,他甚至会以身作则,接过居民的垃圾袋帮忙分类投放。古柏小区有许多外国住户,语言上的沟通成了麻烦,但王祖蕙有着自己的办法。指导外国友人进行垃圾分类时,他会结合对方投放的动作,给出“YES”或“NO”的“指示”,久而久之,外国住户也都理解了垃圾分类的投放规则。

在担任垃圾分类志愿者的过程中,王祖蕙也会遇到个别居民的不理解。“我这个人嗓门比较大,遇到不愿意分类的说几句,人家会觉得你这个人态度不好,不过解释清楚之后,大部分人还是愿意理解的。”他坦言。

对于垃圾分类,王祖蕙有着自己的小妙招。“在投放垃圾的高峰时段,垃圾箱房非常拥挤,来不及现场分类。所以我在家里的窗台底下钉了好几个钉子,每个钉子上挂一个塑料袋。在家里扔垃圾的时候,就直接分类扔到对应的袋子里。”

王祖蕙认为,小区的老人和他一样能自觉提前分类,但年轻人在这一点上还有需要提升的空间。“我们小区虽然老人居多,但他们能好好分类,并不需要我多说些什么,反倒是一些年轻人根本不太愿意搭理我。”他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向老人们学习,在垃圾分类上更加积极一些。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姚沁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