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詹皓
当一位中国画家在海外生活了30年,而他恰好又是国画大师之后,家学渊源,如果他用毛笔画出他所感受到的海外山水风姿,这样的国画会呈现怎样的异彩?4月13日在上海外滩源壹号(中山东一路33号)开幕的“寄情云壑——范一夫作品展”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留日买的第一本书是《论语》
范一夫,1963年出生于北京,是国画大师范曾之子。他自幼喜爱丹青,师从国画大师刘继卤,跟随其父范曾研习白描人物,打下了扎实的国画根基。但这只是范一夫精彩艺术人生的前奏曲。
30年前,范一夫留学日本买的第一本书,是日文版《论语》。范一夫说,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觉醒,是到了日本之后才开始的,日本人对中国文化十分着迷、崇拜,这让范一夫开始重新打量自己的文化身份。
他的作品中文化被打通
3年后到了法国,范一夫发现,法国人不管你画的是西画还是中国画,在他们眼里,你得有属于自己的创造,才能称为“艺术家”。他们认为,临摹是绘画学习的必经之路,但临摹就是临摹,不能当自己的作品拿出来,更不可能被认为是“艺术家”。父亲也时常教导他,临摹可以,但创作时,绝不能跟父亲画得一样。这就把范一夫带入了艺术的澄明之境——必须要有自己的创造和个性。
在欧洲游历过程中,范一夫博采各国山水和民风,用他人文滋养深厚的画笔,画出眼中所见、心中所悟。从此次参展的几十件作品中,不难感受到范一夫国画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恩泽,但所绘的却是瑞士湖泊、南美瀑布。
中国画学术界早有定论,用毛笔画西方山水和现代建筑最难。范一夫虽然用的还是国画构图的起承转合、写意山水的笔墨关系,但一招一式间,已经融入了他多年来游历世界艺术之林所体悟到的万千气象。他的创作,绝非单个文化体系独木支撑,这个时候,文化被打通。他的画笔舒展自信,其山形结体、植被处理、远近关系、线条纵横、墨韵皴法,都十分自然又符合当地山水的特质。
在法国,人们不觉得范一夫的作品会有文化上的隔阂,很多法国人是他作品的藏家,人们把他当做一位“艺术家”,这个称号,也让范一夫足够欣慰。
两位顶级国画大师题跋
曾经有一度,范一夫的作品都由其父范曾题跋,大家也喜欢就此展开话题:为何儿子的作品都要由老父来题跋?
但这次不同,全场只有若干小作品是范曾题诗,大部分作品都是范一夫自己题跋。几乎每幅描绘欧西山水的作品,范一夫都取了个来自唐诗的名称。他说,唐诗都在自己肚子里,虽然画的是西方云壑,但画完之后,一句贴切的唐诗就冒出来了。这就是文化基因的作用。本次画展名称由范曾所题,有趣的是,国画名宿陈佩秋得知范一夫办画展,看了他的画册后,也欣然挥毫题字。于是又成就一则艺坛佳话。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