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或许需要40年,所幸石质构件得以保存-巴黎圣母院,等你“归来”

晨报首席记者 李芹

巴黎当地时间15日晚18时50分许,法国著名地标巴黎圣母院塔楼起火,塔尖于一小时后倒塌。

巴黎当地时间16日早上9时,新闻晨报特约撰稿人骆昊赶赴现场,记录了火灾过后巴黎圣母院的情况。骆昊在现场看到,巴黎圣母院的石质构件在火灾后基本保存完好,受到火灾影响的多为屋顶的木质部分。但据法国有关专业人士预测,巴黎圣母院灾后修复甚至可能需要40年。

火灾发生一小时之后,法国总统马克龙迅速赶到现场,并当场向全法国媒体表示,政府将支持对巴黎圣母院的重建修复工程,这一行为将是国家投资。

木质构件损失严重 石质构件保存完好

骆昊亲自见证了这场大火,当地时间15日晚7点左右,他在巴黎中心区看到了一股非常大的黄色和白色混合烟柱,注意到此景的很多市民自发地向中心地带的巴黎圣母院位置靠近。

由于巴黎圣母院屋顶中心的支撑结构完全由木质构成,处于长久干燥状态下极其易燃。次日9点,骆昊来到圣路易岛上,因警方对现场封锁比较严格,圣路易岛成为了最接近现场的地点,在岛内的玛丽桥上,布满了不同国家电视台的转播车和现场直播记者,以及来自各国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

此时,从东面的圣路易岛看过去,巴黎圣母院的木质屋顶已经完全在大火中焚毁,包括一个95米高的小教堂尖顶也在火灾中被焚毁。所幸巴黎圣母院的石质构件还保存完好,受到火灾影响较大的多为木质构件。

为什么不采用诸如直升机、大型的消防专用飞机等大型消防设施来实施救援?——这是火灾发生初期,很多媒体与当地民众对于巴黎消防部门采取措施的不解。对此,专业人士和法国政府部门持续与大众保持着沟通。

骆昊称,经过解释,大众逐渐明白,在现场没有使用大型飞行灭火装备的主要原因是出于两个目的的考量:第一是为了保护巴黎圣母院剩余的石质部分,包括两座主塔、正立面,以及主殿侧面外墙。如果使用消防专用飞机,六吨的水量,将彻底摧毁脆弱的经过火烤的石质结构。

同时,巴黎圣母院位于人口密集的巴黎闹市正中心,如果使用那些常用于森林灭火的消防喷水设备,将会对周围的居民以及建筑造成不安全的因素。所以,巴黎市消防队从火灾一开始就已经确定了任由木质结构部分完全烧毁,对石质和石灰混凝土屋顶进行喷水降温的策略。从目前来看,该措施得到了巴黎市民的理解。

“我早上赶往现场时,也遇到了一队消防队员,不断有路过的巴黎市民对他们表示敬意。”骆昊说。

火灾损失难以估量 或将关闭公众参观

骆昊称,根据当地媒体报道,法国政府目前未对火灾损失进行一个完整估值,现场清理工作仍在进行中。对于巴黎圣母院来说,火灾造成的损失尤其是其无形的文化价值可能难以估量。

就目前情况而言,需要重建或修缮的除了木制屋顶外,还涉及主殿的部分天花板、雕塑和壁画。而对于巴黎圣母院这样的一座地标性建筑来说,除去建筑本身的修复费用,因为重建或者修缮时间较长,预计将会导致巴黎圣母院关闭公众参观,至少是部分关闭,而这一损失所影响的时间,目前仍无法判断。

此前,有媒体援引巴黎圣母院发言人的说法称,部分重建的费用约在1亿5千万欧元左右,时间可能需要10年。但在一些法国资深文化界人士看来,这一判断未免过于乐观。

法国当地著名文化记者、电视主持人史蒂芬·博尔纳,最新对法新社记者作出如下表述:根据法国政府之前对雷姆(Reims)大教堂修复的经验,教堂修复工程耗时40年,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规格要远大于这个教堂,因此他个人预估至少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来修复,甚至可能会达到40年。因为修复需要恢复原状,大量现代工艺和设备会受到限制。

“对于这样的历史建筑来说,修旧如旧是非常重要的”,骆昊称,对于巴黎圣母院的部分重建与修缮,金钱与时间只是问题的次要方面,关键在于尽量修旧如旧,而这个过程是需要一个时间长度的,极其考验工匠们的工艺与设施设备。

巴黎民众除了期待启动重建和修缮外,也希望能够尽快获知起火的原因。而在包括《费加罗报》等在内的一些权威媒体的报道中,都纷纷将火灾原因与近期对屋顶的一次大规模修缮联系起来。

骆昊称,法国对于历史文化遗迹的修缮或者修复有一套严格而完整的流程。在巴黎,所有进行修复的单位必须是有资质的认证机构,哪怕是对一个建筑的普通立面修复,只要这个建筑物被列入到文化历史遗产,都必须是经过巴黎官方认证的立面修复机构来进行工程。“就巴黎圣母院而言,可以理解为一个严格规范的修复流程当中也可能会出现百密一疏的状况。”目前分析多是基于经验判断,真正的起火原因还是需要等到官方报告公布之后,才能得到一个准确的结论。

阮仪三:放心!
巴黎圣母院完全可以恢复!
晨报首席记者 顾文俊

浓烟滚滚,大火熊熊,天生丽质的巴黎圣母院在烈火中都是那么壮美。这场燃烧了15个小时的火灾被称为“人类文明的灾难”,令举世为之惋惜。尽管法国总统马克龙随即宣布将重建圣母院,然而,逝去的身姿与芳华还能否再现?法国人精神的象征是否随着这场无妄之灾一去不返?对此,著名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并不感到悲观。“放心,巴黎圣母院完全可以恢复。”他说。

《顾问》本期访谈嘉宾: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阮仪三

恢复原样 指日可待?

顾问:大教堂塔尖完全倒塌,圣母院屋顶三分之二被焚毁,如何评估当前损毁状况?

阮仪三:应该说是重大的损失,因为巴黎圣母院最漂亮的就是她的两座塔楼和标志性的塔尖,圣母院的内部是木结构的,尖顶的内部也是木结构的,外部则是石质的面层,工艺比较精巧,是世界级的珍宝。塔尖倒塌对整体外观造成重大破坏,不过,巴黎圣母院也曾历经多次损毁,在损毁之后经过修复和重建。

顾问:这次重建据说需要几十年。她的重建,难在哪儿?

阮仪三:对巴黎圣母院的恢复,第一是原真性;第二是整体性,连同周围的环境一起保护;第三是可读性;第四是可持续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把居民的历史生活原状留住,而对巴黎圣母院而言,是如何让她的历史(残迹)存续下去。历史上,关于修复的形态,在重修的过程中都曾起过争论。她在13世纪有一个形态,在15世纪也有一个形态,18、19世纪还有一个形态,如果要重建,究竟恢复成哪种形态?是恢复到着火前人们看到的样子,还是历史上最辉煌时期的那个形态?现在的重建也会面临这个难题。

顾问:大火吞噬了有着800多年历史的绘画和雕塑。是要还原所有的细节,还是仅仅还原一个外壳?

阮仪三:外壳肯定要还原,里面我估计是尽可能的修复。他们会集中全球著名的专家,包括古建筑专家、工程师、安全保护人员、壁画艺术家,对损毁做全面的调研,然后制定修复的方案。好在巴黎圣母院这些法国著名的建筑都留有完整的历史档案资料,她的内部壁画都有准确的复制品,因此,修复的困难其实不会很大,完全可以恢复原状。但是,从历史的意义上来讲,又不可能还原得和过去一模一样,因为历史毕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修复如何还原岁月的沧桑?比如战争留下的弹孔或缺块,需不需要补齐?这是有待研究的。

顾问:能不能介绍一下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艺术?如何领略它的建筑之美?

阮仪三:第一,她是典型的西方古典主义作品,在古典主义之中又是巴洛克建筑艺术的代表,留存了15世纪以来的巴洛克建筑的最高成就;第二,她所用的内外材料对当时的巴黎来讲都是最上乘的,不仅有社会的捐款,也有教会的拨款,有了资金的保障,建筑师投入了认真的工作,那些巨大的拱形木架都是整块整块的料子;第三,文学作品以其为载体诉说了重要历史时期的人物故事,展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人性的辉煌,使其风行全世界。游览巴黎圣母院,可以接受人文主义的渲染。好在,一切图纸都在,按照原样的修复指日可待。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总部就设在巴黎,他们会采取正确的方式将其修复,我们不必对此过于担心。

无妄之灾 能否避免?

顾问:始建于1163年,最终完工是在1345年。经过扩建总共花了182年。咱们的紫禁城宫殿群好像也就造了14年,为什么巴黎圣母院的建造花了那么长时间?

阮仪三:外国人的脾气就是这样,比如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安东尼·高迪曾负责该项目的设计)按计划将在2032年完工,也就是开工后的150年,她的捐款人并不急于求成,宁愿按部就班,也要精益求精。巴黎圣母院的修建和改建经历了几个阶段,曾有建筑师要把她恢复成最完美的状态,但是,最完美的状态是不是她真正的风貌?他眼中的完美在别人眼里可能是浪费和累赘。

顾问:脚手架成为火灾的诱因,这也给其它国家地区的古建筑保护敲响警钟,是不是在维修期间更容易着火?

阮仪三:木质的脚手架本身是不防火的,一旦着火就会火烧连片。可见对巴黎圣母院的维修方案不够完善。法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广受推崇,但在这个问题上却出现了很大疏忽。电焊的火花可以引起火灾,假如有很好的防范措施,出现一点小火花,问题是不大的,显然,他们在防火规范上不够严格。

顾问:故宫600年间发生过五次致命火灾,我们在防火措施上与西方有何不同?

阮仪三: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大部分古建筑都是木结构的,对防火相当严格。清朝的皇宫前面都有铜质的大水缸,就为防火之用。中国人的防火措施和法规有着悠久的传统,宋朝《东京梦华录》就有一章专门讲述北宋东京城的消防队伍达到13000人之众,历史上也记载了多次救灾行为。经过解放后的重新修建,很多古建筑都加强了防火设施、喷淋装置、温度监测、通风和防火器材的准备。虽然做得比较认真,但也难免重大火灾,比如武当山遇真宫500年历史的大殿化为灰烬。值得借鉴的是日本的做法。日本的群众防火意识很强,男女老少都训练有素,形成了联营联防、人人有责的组织理念,火苗一起就能被浇灭,冬天结冰就依靠地下水池。这些做法让我想起中国的苏州、扬州,把吉普车改装成消防车,在两米宽的小巷子里来去自如,而且苏州的水井都被编上号,做到了对水源的精确管理。

修复之路

巴黎圣母院,这处人类瑰宝将会如何修复?或许这是横亘在无数人心头的一个巨大问号。对于法国的民众来说,这个问题尤甚。

“每次从95米的塔尖高度俯瞰巴黎全景,都仿佛有种历史被拉到你面前的震撼。”骆昊说,对于法国民众来说,巴黎圣母院不光是一个旅游景点、一个历史和文化的节点,也是一个巴黎人的情节象征,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法国由于独特的历史机缘和哲学思辨传统,法国的知识分子持续在其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发挥作用,他们生活的共同交集之一就是巴黎圣母院。

骆昊说,大火令人扼腕痛惜,除了调查原因,目前在法国,从总统到普通市民,都对未来重建一事表达了巨大的关切。

在民间层面,由于巴黎圣母院特殊的民族情感和历史定位,从火灾发生当晚起就有多个自发组织的捐赠活动,为巴黎圣母院重建筹集款项。一些政界人士、商界精英也纷纷表示,愿意为巴黎圣母院的重建出钱出力。

“今天我送孩子上学时,学校门口就有很多家长在议论,该如何尽自己所能为巴黎圣母院出一份力。”骆昊称,这种情绪在巴黎是带有普遍性的。

事实上,对于巴黎圣母院这样的著名文化遗产来说,其修复早已列入到法国文化部的相关监管日程中。骆昊称,在法国,文化历史遗迹通常分为两类:一类为注册文化历史,另一类为认证历史文化遗迹。一旦被列入认证文化历史遗迹,国家将对历史遗迹的修复保护状态以及私有产权持有人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义务履行情况进行持续监管,而国家资金也会在政策层面对认证历史文化遗迹进行持续投入,文化部也会定期对文化遗迹的原物进行修补,对一些雕塑进行翻模复制。

“像巴黎圣母院这样级别的建筑,是属于国家政策范畴的管理对象”,对于巴黎圣母院的未来重建、修复之路,骆昊始终觉得,重要的不是时间、不是金钱,而是古老建筑本身所需要的技艺。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李芹/顾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