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殷 茵
一出戏只做给6个孩子看,3部剧目63场演出,一经开票就迅速售罄,而购买者中的大部分人,却并非家长。
4月4日起,三部特殊儿童剧目《温柔的巨人》《暴风雨也不怕》《月亮上的歌》陆续亮相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纷纷自发购买门票,捐赠给那些还没有机会走进剧场接触艺术的特殊儿童,而这只是“海星之愿”爱心项目的一小部分。
对于特殊儿童而言,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戏剧?戏剧,到底会带给特殊儿童什么样的改变?上周末,由中国福利会主办、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承办的“海星之愿”第三届特殊儿童艺术启发论坛,邀请了从事特殊儿童戏剧事业25年的英国班布洛剧团、特殊教育领域专家与特殊儿童家长代表等,围绕“戏剧如何帮助特殊儿童融入社会日常生活”进行了探讨。
“这些特殊儿童比我们想象中知道得更多,他们能做的也比我们想象的更多。”班布洛剧团艺术总监克里斯托弗·戴维斯与大家分享了这些年来与特殊儿童相处的经验。在他看来,相比鼓励与赞赏,激发孩子的兴趣更重要,“如果我们想要孩子们变成有创造力的思想者或者独立的成年人,鼓励和赞赏是并不够。”
在班布洛剧团的剧目中,每一个孩子都被视若珍宝,每一场演出只有6席座位,以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最高质量的关注。开始前,剧团会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带给这群特殊的孩子一个重要的信号:你很重要,也很受欢迎。弯下腰,在歌声中跟他们问好,感受自然而然的友善与尊重,会让孩子对接下来的每一分钟都很好奇。
“让一切都慢下来。”这是戴维斯给同行的第二个建议,而更重要的是,是让家长慢下来,“特殊儿童的家长多少会有一些心理焦虑,当孩子在剧场表现不如意的时候,难免会失望。请把失望暂时放下,接受孩子不那么令人满意的状态,去理解孩子的艰难,甚至学会去欣赏孩子的笨拙。”戴维斯说。
胡洁的孩子悦悦今年10岁,是一位“唐宝宝”(患有唐氏综合征),平时比较怯懦,但第一次看戏时的表现,让胡洁大感意外,“演员邀请孩子的时候我心里真的很紧张,结果没想到二话不说就站起来了,特别投入地跟演员跳出来。”更让胡洁惊喜的是,那场演出,悦悦创造出很多很新奇的动作,“结束时,他做了一个非常棒的谢幕动作,那一刻印在我的脑海中。”
胡洁认为,沉浸式戏剧教会了家长怎么看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长都说爱孩子,其实真正懂得怎么爱孩子的家长并不多。在这些剧里,我学到了:不判断、不干预,给予孩子全部的关注,并且放手给他自由。”
孩子每每带来的惊喜与家长的感动,也是儿艺连续三年坚持“海星之愿”爱心项目的动力支撑。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