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导演娜丁·拉巴基来沪“开讲”-聚焦社会现实,“我们还有许多能做”

晨报记者 陆乙尔

日前,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学堂”首次活动在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拉开序幕,活动现场,观众观看了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的影片《何以为家》。

去年5月,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入围第7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评选,成功摘得评审团大奖。在去年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娜丁·拉巴基曾携《何以为家》男主角赞恩来到上海与影迷见面,此次是她第二次受邀来到上海。

放映结束后,娜丁·拉巴基与电影导演、上海大学电影学院硕士生导师舒浩仑以对谈的形式,与在场观众分享了该片的幕后故事。

三年跑遍黎巴嫩大街小巷

现场,娜丁·拉巴基透露,《何以为家》即将登陆中国大银幕,对于首部在这里上映的黎巴嫩电影,娜丁·拉巴基很期待中国观众的评价。

据悉,为了真实生动地反映黎巴嫩社会现状,娜丁·拉巴基花费三年时间在黎巴嫩进行社会体验和街头调查,“包括贫民窟、监狱、法庭等许多场所,我们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调研,因为我无权去凭空想象他们的生活状态,只能亲自去看、思考,并把这些记录下来。”

从拍摄方式上来看,该片更像一部故事结构完整的“纪录片”。娜丁·拉巴基介绍,影片在六个月的拍摄期内,完全采取了顺拍,也就是从剧本第一页开始,按照故事发展状态循序渐进。让观众叹为观止的是,出演该片的所有演员皆为普通人,有难民、警察、法官等。这就要求导演在拍摄的过程中需要更加费心,“有很多演员不识字,我要求他们自由发挥,让他们在镜头前演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演别人。”

“希望为流浪儿童做些什么”

电影《何以为家》以战火连天、社会结构紊乱的黎巴嫩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生长在社会底层的男孩赞恩与命运搏斗的故事。身为长子,他小小年纪就为当地杂货商送货,以养活自己和弟妹。作为监护人的父母从未尽养育责任,他们负担不起赞恩和兄弟姐妹的抚养费用,甚至无法给予赞恩合法身份,导致他无法上学,无法得到良好的医疗救助。当赞恩得知妹妹因父母的“失责”而丢掉了性命,积怨已久的情绪彻底爆发,他将父母告上法庭,希望得到最基本的权利保障。

在被问到为何拍摄一部题材如此“沉重”的影片时,娜丁·拉巴基表示:“黎巴嫩现在有一两百万难民,其中流浪儿童的数量占了很大比例,我希望能以电影的形式为这些人做点什么。”

“能让大家产生思考和领悟”

《何以为家》是娜丁·拉巴基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又一次成功诠释,作为一个黎巴嫩人,她的每部电影都瞄准黎巴嫩社会,呈现普通人的现实问题,无论是影片中难民问题、儿童买卖、少女包办婚姻等,都是对黎巴嫩以及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真实写照。

娜丁·拉巴基说,他们在以色利街头发现了男主角赞恩后,动员他来参加电影的拍摄,“事实上他就是一个很普通的难民,我们最初遇见他的时候,他12岁,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由于长期处在营养匮乏的生活境况中,他看起来只有10岁。”

2007年,娜丁·拉巴基在其处女作《焦糖》中,以独有的女性视角,将五位性格迥异的女性不同的生活轨迹展开,塑造了黎巴嫩社会的女性群像;2010年在第二部导演作品《吾等何处去》中,她借由一个荒诞搞笑的故事,揭示了战争留下的创伤;而在2018年的《何以为家》中,则把目光对准黎巴嫩的社会底层,展现了战乱国度的生活艰难。

她希望《何以为家》能让观众有所共鸣,“这个孩子无论是难民还是其他身份,我都希望大家在看过这部电影后,产生一些思考和领悟。其实我们还有许多能做的事情。”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陆乙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