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是中国桥梁走出去的亮丽名片,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是,所有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书记、原局长,同济大学杰出校友朱永灵日前回到同济,为全校师生作港珠澳大桥建设情况的主题报告,上了一堂特别、生动、令人振奋的思政课,近3千座的同济大学大礼堂内响起一阵阵热烈掌声。
朱永灵1982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路桥系道路专业,工作3年后又考回母校攻读道路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88年毕业后在广东省交通系统工作。他曾任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
15年间,他积极协调沟通粤港澳三方,持续紧抓工程建设管理,提出并贯彻了一系列科学、先进的建设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重大设备、装备的研发,全力推进工程建设。
随着一张张PPT幻灯片展开,朱永灵述说着港珠澳大桥的一项项建设成果。
港珠澳大桥创下了多个“首次”“之最”,它是世界上首座跨三个行政司法管辖区、三个关税区的桥梁,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世界最大规模钢桥面铺装工程、世界唯一深埋沉管隧道,在世界上首创大圆筒快速成岛技术、世界首次采用半刚性沉管隧道结构体系、世界首次完成沉管隧道曲线管节预制、世界首创主动式压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技术等。
回望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在朱永灵看来,首先是发挥了“一国两制”的优势:项目的前期阶段,由香港牵头,借鉴他们在国际化视野、环保和维养措施等方面的优势,共审重大方案、共同评标;建设期,由广东牵头,提高决策效率,发挥劳动竞赛、党组织和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其次,创新了组织模式,实现了公开透明、建立了互信机制等。
说到“人”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作用,朱永灵动情讲述着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他认为,管理团队敢于担当,建设团队有责任感、使命感,“港珠澳大桥变成了全体建设者的精神载体和情感依附的载体,每个人都有自豪感、荣誉感和使命感,‘精品工程’意识深入人心。”掌声再一次响起。
他还特别提到同济人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港珠澳大桥技术专家组41名中外专家中,有同济大学校友11人;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建设期94名员工中,有同济大学校友10人。90多岁高龄的孙钧院士,30多次深入大桥建设现场,为大桥建设排忧解难。
同济大学一批知名教授承担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课题,在大桥建设的关键时期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朱永灵说,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健的身体;要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包容精神和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要敬畏生命、敬畏环境、敬畏大自然,时刻保持风险意识;要懂得感恩。
听完报告,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2018级博士班班长王贤林显得特别激动,他说:“作为一名在同济求学的广东学子,为家乡建成的这一世界奇迹倍感骄傲自豪;作为一名桥梁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对自己从事的桥梁事业倍感责任重大!”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表示,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朱永灵学长为榜样,热爱伟大的祖国,坚定理想信念,把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需要、把自己的人生和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林颖颖 黄艾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