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戏只做给6个孩子看,63场演出购票者一大半都不是家长!

一出戏只做给6个孩子看,3部剧目63场演出,一经开票就迅速售罄,而购买者中的大部分人,却并非家长。

4月4日起,三部特殊儿童剧目《温柔的巨人》、《暴风雨也不怕》和《月亮上的歌》陆续亮相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纷纷自发购买门票,捐赠给那些还没有机会走进剧场接触艺术的特殊儿童,而这只是“海星之愿”爱心项目的一小部分。

对于特殊儿童而言,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戏剧?

戏剧,到底会带给特殊儿童什么样的改变?

上周末,由中国福利会主办、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承办的“海星之愿”第三届特殊儿童艺术启发论坛,邀请了从事特殊儿童戏剧事业25年的英国班布洛剧团、特殊教育领域专家与特殊儿童家长代表等,围绕“戏剧如何帮助特殊儿童融入社会日常生活”进行了探讨。

在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总经理梁晓霞看来,上海这座城市,已经有了足够的包容与爱心,去为特殊的孩子们搭建一方温暖的艺术舞台。

鼓励赞赏之外,兴趣更重要

“这些特殊儿童比我们想象中知道得更多,他们能做得也比我们想象的更多。”

班布洛剧团艺术总监克里斯托弗·戴维斯与大家分享了自己这些年来与特殊儿童相处的经验。

在他看来,相比鼓励与赞赏,激发孩子的兴趣更重要,“如果我们想要孩子们变成一个有创造力的思想者或者独立的成年人,鼓励和赞赏是毫无作用的。”

在班布洛剧团的剧目中,每一个孩子都被视若珍宝。

每一场演出只有6席座位,以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最高质量的关注。

开始前,班布洛剧团都会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并带给这群特殊的孩子一个重要的信号:你很重要,也很受欢迎。弯下腰,在歌声中与他们问好,感受自然而然的友善与尊重,会让每个孩子产生对接下来的每一分钟都好奇与兴趣。

“让一切都慢下来。”是戴维斯给同行的第二个建议。对特殊儿童来说,这个世界太快了,他们需要更多时间来了解发生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是让家长慢下来,“特殊儿童的家长多少会有一些心理焦虑,当孩子在剧场表现不如意的时候,难免会失望。请把失望暂时放下,接受孩子不那么令人满意的状态。学会慢下来,去理解孩子的艰难,甚至学会去欣赏孩子的笨拙,因为这是孩子本来的模样。”戴维斯说。

戏剧的力量,超越想象

胡洁的孩子悦悦今年10岁,是一位“唐宝宝” (患有唐氏综合征),平时比较怯懦,但第一次看戏时的表现,让胡洁大感意外:“演员邀请孩子的时候我心里真的很紧张,结果没想到二话不说就站起来了,特别投入的跟演员跳出来。”

更让胡洁惊喜的是,那场演出,悦悦创造出很多很新奇的动作,“结束时,他做了一个非常棒的谢幕动作,那一刻从此印在我的脑海中。”

从此之后,她就成了班布洛剧团与大鲸鱼剧场的铁杆粉丝。

在胡洁看来,沉浸式戏剧教会了家长怎么看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长都说我们爱孩子,其实真正懂得怎么爱孩子的家长并不多。在这些剧里,我学到了:不判断、不干预,给予孩子全部的关注,并且放手给他自由。”

孩子每每带来的惊喜与家长的感动,也是儿艺连续三年坚持“海星之愿”爱心项目的动力支撑。

“我们那个时候真的是无知者无畏,根本不知道有多困难,有多不容易。”梁晓霞感叹道,直到第一次演出后,当看到他们(特殊儿童家庭)在问卷上写下的观演反馈和建议时,整个团队都为之震撼。

去年剧场完成《可爱的农庄》中文版,该剧走进董李凤美康健学校、浦东新区辅读学校和华师大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进行巡演,为129位脑瘫、唐氏综合症儿童带去“开学第一课”。今年,剧场计划制作《暴风雨也不怕》中文版,本土化剧组已于今年4月初和班布洛剧团一同走进华师大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为小朋友带去戏剧工作坊。

今年是“海星之愿”爱心项目的第三年,除了特殊儿童艺术启发论坛,中福会“海星之愿”计划还包括引进特殊儿童剧目及工作坊、开展大师班、剧目本土化制作、中文版剧目进校巡演等一系列内容。

“我们愿意相信,在未来,更多的特殊儿童会从中受益,上海这座城市也因此更有温度。”梁晓霞说。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