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国“脱欧”,“最后”二字似乎总是言之过早。即便是如约而至的3月29日,也越来越失去它应有的节点意义。恰如热锅上的蚂蚁,西装革履的议员们兵分八路,在焦躁中寻求一个哪怕不那么有说服力的多数。但是,铃声已响,显然,卷子不可能答完。
昨天开展的“指示性投票”包括无协议“脱欧”、共同市场2.0、不加入关税同盟、英欧永久与全面关税同盟、慢“脱欧”、取消“脱欧”等八个选项,可谓大限来临前的最后一次开诚布公。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也别藏着掖着了,嫌梅政府与欧盟拟定的方案不够好,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呢?不妨来个大杂烩,看看意见分布如何,而后再找共识。这种看似绝望的放手一搏却出人意料地为政府再度赢得时间,因为,八个替代方案全都被否了。
《卫报》用八个“NO”精确地概括了这轮混战的结果。专业人士也许会逐条分析这八个“NO”背后支持与反对的具体票数,然后再去比对梅政府的方案在议会两次表决中的成绩。
但在普通人看来,大可不必。试问有几个人能脱口而出“挪威模式”与“马特豪斯B计划”的区别,又有几个人能说得上这些五花八门的方案比梅的方案高明在哪里。英国人究竟想怎么“脱”,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国家前途命运考量,太多技术性的设计让旁观者和他们自己都傻傻分不清楚。
“众声喧哗、众说纷纭”,这八个大字就是这八个“NO”的别名。英国的议会政治不再具备说“YES”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梅的方案也许会再度回归主位,而政府有望继续引导国家走完“脱欧”全程。
在八项替代方案均遭否定之后,梅首相有了更大的底气第三次闯关,向议会提交与欧盟达成的原协议草案,希望就在3月29日,假如能获通过,“脱欧”将确定延至5月22日。颇具吊诡意味的是,这个结果却得以梅从首相任上的退出作为代价。
气氛不对了,两年多来为“脱欧”四处奔走却屡遭不信任案“逼宫”的梅首相直到《里斯本条约》规定的最后一刻仍在面临被放弃的命运,而这一次她的离开已经越来越接近可预见的情形。保守党内的强硬派说,只要她辞职并且给出卸任日期,他们就会投票支持她的协议。
于是,协议与人被生生地分离,就像为富公子生下子嗣的贫家女,只要她主动离开,他们就会承认这个孩子的名分。在辞职的承诺下,梅的协议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可能。
想要寻求最大公约数,结果却是两头不讨好,梅的尴尬不是她本人之错,错在“脱欧”这件事本身就不合时宜,犹如贫家女不该与花心的富公子结合。形势大于人,她只能向形势将就。
“我知道在脱欧的第二阶段,大家渴望新进展以及新的领导人,而我不会成为阻碍。”她说,“我要求在这房间里的每一个人支持这份协议,让我们完成这份历史责任,顺利、有秩序地达成英国人民要求离开欧盟的决定。”
然而,英国人民的决定恐怕也是此一时、彼一时。不知道,当初在人民的决定面前仓皇而逃的卡梅伦首相如何看待这1000多天来的闹剧,他因失望和无力而告退,眼见着特雷莎·梅拾起了接力棒,跌倒了,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终点线像是着了魔一般,始终和她保持着距离,门已开,腿却迈不出去,铃声已响,卷子却尚未答完,一切宛如一场乱梦。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顾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