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游客赴港买保险的火爆场景似乎已经留在了"昨日"。
日前,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公布的2018年香港保险业临时统计数据显示,当年由内地访客带来的新造保单保费为476亿港元,较2017年同比下跌6.4%,占香港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的29.4%。内地访客“去香港买保险”已连续两年出现下滑,“赴港购险”有退潮迹象。
“港险热”持续降温
香港保险的优势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保费相对低廉、保障范围更广、资产的全球配置等。正是这三大优势才得以受到内地居民的追捧。
数据显示,2007-2016年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保费分别为52.49亿港元、32.63亿港元、29.69亿港元、43.81亿港元、63.48亿港元、99.18亿港元、148.64亿港元、243.56亿港元、316.44亿港元和726.88亿港元。其中,2015年至2016年的涨幅甚至接近翻番。
然而自从去年起,购买港险的人数明显较少。去年11月底香港保险保监局公布的2018年前三季度保险业数据显示,内地访客为香港带来的新造保单保费为341亿港元,与2017年同期相比,这一数据下降了15.8%,曾经备受内地投保人关注的香港保险已渐渐开始降温。
新造业务中(对标内地的新单保费),去年由内地访客带来的新造保单保费为476亿港元,较2017年下跌6.4%,占香港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的29.4%。保费增速及保费占比均出现下滑。
甲状腺癌只算作“轻症”
事实上,从投保的第一步开始购买香港保险的风险就一直存在。
从投保角度看,为了保单的合法性,投保人必须亲自赴港,否则在内地签署就属于“地下保单”不受法律保护。
理赔角度来看,两地之间的差异则更加明显。
大多数消费者关注的重疾险,两地对重疾尤其是原位癌的定义略有不同。在内地,包含了轻症重疾保障责任的重疾险都会保障原位癌,而香港关于原位癌的说明采用了列举法,仅限于XX部位的原位癌,才是在保障范围内的。
同时,香港的重疾险的重疾部分不保T1N0M 0或以下级别的甲状腺癌,部分公司只做轻症处理。这个T1N0M 0级别就是第一期甲状腺肿瘤。事实上甲状腺癌这个疾病,是目前内地重疾险中理赔率最高的,如果能将其剔除,那么内地重疾险的费率也能明显下降。
对于哪些人适合购买香港保险,专家建议,香港保险第一是适合既往病史少的人,因为香港的核保更严格。第二是适合那些想去香港治重病的人,比如想在香港做某种手术的人。第三是适合那些打算配置多币种资产的人。
投保人可能“血本无归”
虽然购买保单之后理赔不需要投保人亲自赴港,但是两地法律法规方面的差异,极有可能在理赔时造成纠纷,进而进入法律程序。需要注意的是,香港保险一旦发生理赔纠纷,保单适用的是香港地区法律,不受内地法律保护。当发生纠纷时,内地投保人可以向香港保险索偿投诉局申请,如协调无果,必须在香港找律师打官司,香港地区的律师费用高昂,若陷入持久的纠纷或诉讼状态,花费可能比较惊人,需要投保人承担经济费用和诉讼损失。
从投资角度来看,投保人希望通过分红分享香港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由于香港保单以美元计价,汇率波动依然会成为一大不可控的因素。
从退保角度看,香港保险是完全市场化的,没有“保底”设置,保险公司一旦破产,投保人很可能“血本无归”。如果想要中途退保,投保人只能获得保单的现金价值。香港监管部门对保险产品的现金价值无具体要求,大多数长期期交保单在保单前期现金价值很低,前2年甚至为零。
保险专家表示,近几年内地保险发展速度非常快,费率放开后,内地保险也实惠了,保险产品创新步伐加快,保障也很全面,与港险相比优势不相上下。随着内地居民整体保险意识的增强,赴港买保险也更趋理性。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杨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