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还能用于麻醉!针刺麻醉助力83岁肺癌患者顺利手术,术后当即清醒

动手术只能使用麻醉药进行麻醉?答案并不是。

近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手术室里,一位83岁高龄的女性患者在进行肺癌切除手术时,就接受了“特别”的针药复合麻醉。

原来,这位肺癌患者2年前曾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术,但近期复发,同时还伴有甲状腺功能减退。

医生考虑到患者高龄、心肺功能明显减弱、基础疾病较多,若采用常规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进行手术,不仅术中对心脏的影响较大,而且术后极易发生严重的呼吸系统并发症。

为减少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减少麻醉药用量,同时加快术后康复,由麻醉科、心胸外科、针灸科组成的治疗小组,决定给患者施行针药复合麻醉下无气管插管的胸腔镜微创手术。

通过治疗小组的密切配合,肺癌切除手术过程平稳、顺利,耗时仅一个多小时,患者在手术台上当即清醒,无需复苏过程就安全返回病房。第二天就进食及下床活动,恢复很快,四天后即出院。

针刺麻醉技术的开展始于上海

3月的最后一周,是中国麻醉周。

前面提到的针刺麻醉技术,其开展就始于上海。1958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首次在扁桃体摘除术中采用针刺双侧合谷穴的方法,未使用任何麻醉药物,为患者完成手术,开辟了针刺麻醉这一全新的领域。

60多年来,针刺麻醉从轰动问世到人人追捧,从被质疑再到重新进入视线,究竟经历了什么样?

作为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麻醉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胸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内著名针刺麻醉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岳阳医院院长周嘉最有发言权。

周嘉说,回顾针刺麻醉60年的发展历程,历经初创期、快速推进期、沉淀巩固期和新发展期四个阶段。如今,站在以“临床实践为主导、以患者为中心”的新起点上,针刺麻醉从镇痛机理效应性基础研究向临床实践探索的方向的转型发展,正寻求与西医相结合的更多范围合作。

随着全球第一例、为利多卡因麻药严重过敏患者针刺麻醉下冠状动脉造影术,第一例针刺麻醉下房颤射频消融术,第一例针刺麻醉下海扶刀治疗等在上海岳阳医院内相继获得成功,周嘉对它的发展充满信心。

针刺麻醉技术及其理论是中国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在针刺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疼痛的传统针灸学宝贵经验基础上,将针刺疗法与外科手术相结合而创造的一种中国所特有的麻醉方法,是现代麻醉的有效补充,可以弥补传统药物麻醉的不足。

历经沉浮60余年

针刺为什么可以用于麻醉?其实,针刺和现代麻醉的疗效惊人相似,都具有镇静、镇痛、稳定心率血压,保护脏器血管等相同作用。

周嘉介绍说,由于针刺麻醉的作用被盲目扩大,该技术一度被不加选择地运用到人体各个部位的手术麻醉中,当时“从头到脚”涉及到90余个病种、200万例手术,从而导致针刺麻醉技术到了“无所不能”滥用的地步。

而事实上,单纯针刺麻醉下施行某些手术,比如腹部手术,存在镇痛不全、肌肉紧张和内脏牵拉反应等不足,针刺的作用就不显著,而且有悖于现代医学伦理学。甚至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伪科学”。

尽管针刺麻醉的发展有沉浮,但医学界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探索和研究。

周嘉介绍,以韩济生、曹小定教授为代表的一批“老针麻人”,历经多年的不懈努力,对针药复合麻醉的方法和基本规律进行了继续探索。

此后的研究发现,针药复合麻醉的方法可显著增强镇痛效果,减少麻醉药用量,同时在肾移植术中患者术后泌尿时间明显提前,在胃大部切除术中患者术后肠胃功能恢复快。

2005年,周嘉、王祥瑞等在上海仁济医院实施的一例针药复合麻醉心脏手术被BBC现场采访并全球转播,开启了我国针刺麻醉的新发展期。

2009年,在上海曙光医院,周嘉的针刺麻醉团队提出了“浅睡眠、自主呼吸状态下的针药复合麻醉心脏手术”的观点,并率先开展了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针药复合麻醉与同期常规全麻心脏手术临床数据比较显示,针药复合麻醉显著减少了70%的麻药量使用,提高了脏器的保护,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术后康复的同时也降低了医疗费用。

之后,周嘉又带领团队将针刺麻醉改良方式拓展至肺部手术中,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后又依托国家“973”项目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取得成功,使针刺麻醉这一中国原创的技术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针刺麻醉运用更多领域

“在新的时期,针刺麻醉仍然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和发展提升空间。”周嘉表示,目前,针刺麻醉手术规范还有待完善、制定和推广。

针对同一个手术,各个临床研究采用的针刺方法、穴位的选择、穴位刺激参数千差万别,且缺乏统一的疗效评价体系,导致临床疗效差异明显。

因此,特别需要开展与针刺麻醉相关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这样更加有利于对针刺麻醉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给予客观的、科学的评价,促进国内外针刺麻醉手术规范的形成。

随着对针刺麻醉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认识的不断加强,针刺麻醉在心脏保护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掘,在心脏介入中采用针刺麻醉技术取得初步成功,说明针刺麻醉技术有着更广阔的运用前景。

同时,周嘉还发现,术后加速康复正在成为21世纪医学的一项新理念和治疗康复模式。针刺麻醉应用在围术期不同时期具有独特的疗效,因此,应该建立麻醉科、针灸科、外科、护理等多学科协作的临床康复体系,拓展针刺麻醉技术的应用范围,从单纯应用于麻醉和手术期,扩展至整个围术期。

针刺麻醉为常规手术开辟了更多可能性,针刺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将为患者带来更多选择。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沈莉 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