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强不是“别人家的”

令狐笑

换成苏大强的视角,电视剧《都挺好》会是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

它可能是这样的——老父亲晚年丧偶,膝下三个儿女,都自私于自己的小家,没有一个愿意关注他,都当他是空气,要求他安分不添乱,嫌他烦。三个儿女自然各有各忙,各有各的现实情况,没有一个肯心甘情愿地将老父亲赡养在同一屋檐下,于是另外买了房子,把他放在里头自生自灭,花几个钱请个陌生的保姆替自己照顾,就觉得万事大吉了。更过分的是,三个子女平时连电话都不会打一个,根本就想不到这里还有个老父亲需要陪伴。老父孤苦伶仃一个人,渴望和人打交道,和社会多些接触,而能够提供这些陪护的似乎只有金融诈骗、贪心保姆了,都是些觊觎他那点可怜的养老钱的。人到晚年,内心孤独,力量有限,这个世界可以说是很残酷很可怕了,似乎周围都是闪着光的狼的眼睛,而自己再呼救,大家都置之不理。

当然,“苏大强”们老了,拍不了电视剧了,以上心声无法表达。现实情况是,拿着麦克风掌握着话语权的是苏家子女们,是“苏明玉”们。他们的年龄正好是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舞台是他们的。《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式视角,在象征性的自我检讨之余,更多是内心自我的表达。苏明玉眼中的自己,顾影自怜,争气地成长,凭着一己之努力,差不多活成了世俗眼光中成功人士的样子。苏明玉眼中的父亲,没帮过她,还总是给她添乱,她在派出所里冲着父亲的爆发式宣泄,大喊着“别人家的父亲”都会心疼子女,自己的父亲却总给子女添麻烦,简直不配当父亲,不配有孩子。苏明玉眼中的兄长、嫂子,自然也不如“别人家的”,都很窝囊,都给自己添麻烦。

电视剧《都挺好》,面临剧终的仓促,父亲先谅解了子女,然后失忆,子女也和父亲和解了,圆满大结局。但是,越是圆满,越是令人警惕。电视剧是经过艺术化加工的现实,“苏明玉”们的态度和表达却是真实的。老年人一般都处于弱势,拿《都挺好》小说作者阿耐的另一部小说《食荤者》(“食荤者”也是剧中石天冬的店名)中描述的来说,“皮肤已经松弛,腰部挺着个大肚腩,眼睛混浊,嘴巴有味,各种老年病接踵而至,吃饭睡觉前先得吃药”。同时,中青年一代也确实承受着生活的重压,每个人都很努力,却还是活得不容易,陷入“别人家的”式哀怨情绪而难以自解,酣畅淋漓的宣泄倒是让观众很有爽感。

剧成了爆款,现实爽过之后依然沉重。人口老龄化速度在加快,越来越多的“苏明玉”们马上就会成为“苏大强们”,孤独将遮天蔽日,老无所依正兵临城下,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中青年们自顾不暇,而他们的真实态度也和《都挺好》引发的爽感一样清晰。毕竟,父母给孩子喂饭擦屎尿,耐心教着牙牙学语,常有;大人给老人耍戏逗乐,久病床头服侍,少有。这样的情况下,《都挺好》预警我们,彼此谅解、达成和解,是老龄化社会和谐化的基本心态。现实困境需要大家提前防范,做出准备,以免措手不及。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令狐笑